一、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改革的背景
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導思想,中等職業學校屬于公益性二類事業單位,學校的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學校招生困難、學生就業困難,生源質量低、畢業生層次不高、技術含量不夠,教師積極性不高、沒有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出現了教師不教書、不傳授技能、不求進取,挖空心思走行政路線。當領導成為教師的奮斗目標,沉醉于行政領導的優越感之上,所以說改革勢在必行。
二、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職學校行政“優越感”抑制教師技能的提高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內部管理體制以國家行政體制執行,以致官場之氣驅逐學術氛圍。學校領導的級別依照行政機構的設置而設置,以致形成現在學校的行政化問題。職業學校本質是技術培訓機構,管理者與領導者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當前社會的高技能人才,學校的行政管理應該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為學術發展服務。目前,學校很多行政人員都享受于所謂“優越感”之上,這種優越感很大程度挫傷一線技能教師們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或者是從側面上引導教師走所謂“仕途”的道路,忽視了學校是技術人才培養的宗旨。
(二)中職學校行政機構臃腫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由于招生困難,實際在校學生很少,有些學校學生人數僅僅只有一百人,而學校教師的數量超過了學生數量的兩倍以上,行政人員的數量就達到幾十人,實際在校代課教師人數卻很少,很多教師并不在教師崗位,這就說明單位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造成財政經費和人才資源的雙重浪費。
(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積極性差,沒有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有助理講師、講師、高級講師,但對于很多學校教師上課評價實行一個標準,體現不出助理講師、講師、高級講師的區別,其實無形當中助長了教師不帶課,帶好帶壞一個樣,教師一門心思走行政路線,出現了教師積極性差,沒有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局面。
三、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改變思想、淡化行政級別觀念
中等職業學校作為職業培訓機構,而不是行政部門。現行中等職業學校行政機構、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計劃經濟甚至是革命戰爭時代的產物,是適應于計劃經濟體制并發揮過積極作用,但與現行的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改革開放已不相適應。應該看到,中職學校是培養中級工、高級工、技師的機構,必須市場經濟,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劃成不同等級進行管理。中職學校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里,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技工人才。所以中等職業學校也必須“去行政化”,建立技術主導、教授主導的運行機制。社會上存在的行政化的管理、等級制的模式,并不適應中職學校的發展。
(二)建立管理人員職業化制度
中職學校管理人員要有專業的管理能力,像教學、科研系列設教授、研究員等職稱那樣設立新的職稱系列即管理職稱系列,包括見習管理員、助理管理員、副管理員、管理員四個等級,并有相關的證書。中職學校管理需要通過培訓、考核,取得相應管理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中職學校內部可按管理內容設置崗位,取消副科、正科、副縣、正縣行政機構的設置,挑選合適旳管理職員任職。中職學校應該建立一支專業化管理人員隊伍。他們既不套用行政官員系列,也不套用教師、研究人員職稱系列,這樣可以減少行政化色彩,又不擠占教師職稱各額。專業化管理人員待遇與同級教師相當。如一級管理員與一級教授的待遇相等,甚至還可以略高于一級教授。這樣既能確保管理隊伍的質量,又能鼓勵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職業性的管理工作。
(三)學校實行績效考核和差額工資分配制度
原先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全額工資分配制度,往往同一單位職工干好、干壞,多勞、少勞所得收入基本一樣,學校助講、講師、教授是同等待遇,沒有獎懲制度,調動不起學校教師的積極性,教學形式化,
四、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改革的注意事項
(一)學校淡化行政管理,要注意度
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改革,要打破以前行政化管理學校的局面,給學校注入新的血液,當然在淡化行政管理上,要注意度,不能從一個極端滑到另外一個極端,舊的問題沒有解決,又引發新的矛盾,這一點是需要在體制改革當中注意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二)職業化管理要和教學相互配合、相互協調
去掉行政化管理,建立新的職業化管理是為了更好的配合教學的需要,不是像行政管理來管理教師、約束教師,增加等級觀念,職業化管理要和教學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管理就是服務。
(三)學校實行績效考核
學校實行績效考核,應以人為本,考核過程要多關注助講、講師、副教授的辛苦工作,學校是教師的舞臺,在辦學中沒有肯定教師的學校就不是一所成功的學校。
(四)差額工資分配要因地制宜
差額工資分配制度目的不是國家財政不給學校經費支持,而是讓學校有更多的自主權,調動學校教職工的積極性。差額工資分配要因地制宜,職業學校可以擁有校辦工廠,可以創造效益,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很多的中職院校工廠不景氣。比如,內地和沿海學校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的差異。有些學校有自己的校辦企業,有些沒有;有些學校校辦企業規模大,有些卻很小;有些學校校辦企業效益好,有些卻不景氣。所以說各地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劃分,讓有校辦企業的學校先實行差額工資分配制度,校辦企業效益好的學校差額工資分配比例高一些,沒有校辦企業或者效益不景氣的先不要實行差額工資分配制度。
參考文獻:
[1].王麗娟. 實行產教結合體現高職特色[J].職業教育研究,2006,(4):16
[2].鐘麗一. 中等職業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初探[J].經營管理者,2009,(23):45
[3].張振國. 中等職業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初探[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22):288
作者簡介:李鴻斌,男 ,1981年10月出生,甘肅隴西人,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電工電子 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