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意識到,當前的學校教育,不缺理念,缺持久深入的實踐;不缺借鑒,缺個性健康的自我。臨淄一中一直走在學習、借鑒、創新的路上,從新教育到新基礎教育到生本教育,從杜朗口到洋思,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教育個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臨淄一中以開放的姿態學百家,以自信的姿態成自家。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經過省級課題的研究論證,我們提出了“讓自主互助成為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的教育理念。我們把“自主互助”貫通于學校管理、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多元評價等教育教學全過程,真正“讓自主互助成為師生的學習生活方式”。
一、基于學生成長需要,建設學校課程
入學課程。入學課程是小升初的重要一課。我們磨練意志的軍訓教育、端正態度的思想教育、解讀環境的校園文化教育,還有學習方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新生在第一周學習入學課程,從思想到行為上感知學校,為四年的初中學習開一個好頭。入學課程的核心是新開端、新征程。
畢業課程。畢業,不僅是結束,還是另一種開始。我們的畢業課程包括學生謝師禮、感恩學校禮、教師祈福辭、頒發畢業證書、畢業生宣誓等內容。畢業課程的教育核心是鞏固師生感情、激發學習上進。
銜接課程。初中,銜接著小學與高中。如何做好小升初、初升高的銜接工作,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段過渡,關系著孩子的自我認知與心智成長。我們每年都要組織教師分別到小學、高中交流座談,主要內容是了解小學生和高中生的學習基礎、認知特點。銜接課程的核心是提前預知、平穩過渡。
實踐課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現場感”,獲得直觀的體驗。我們通過“五大中心”——“閱讀中心、科普中心、藝體中心、生活體驗中心、成長指導中心”,積極開展“八大行動”——“讀書成長、生活科技、走進社會、感悟自然、藝體人生、齊風韶韻、我愛我家、生涯設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規則意識、未來眼光”的一中人。
二、關注學生思維品質,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我們從差異入手,通過調研發現,后進生的癥結是態度問題,中游生的節點是方法,尖子生的關鍵是思維深度問題。
1.突出學生主體,關注學習成長
學生的發展,重要的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成長態度。這些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與表現,決定著學生未來的最終成就。
2.基于差異、成于自主、達于互助的自主互助學習
學校給初一、初二學生開辟自主學習、閱讀的時間,把周五下午的課堂還給學生,以“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為目標,抓好學生的閱讀和書寫。語文教師強化閱讀指導,引領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增強閱讀實效。書法教師精心備課、悉心指導,力求讓每個學生的書寫達標。
三、開展名師行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明”師要具備以下四個基本標準:
1.教育效果好。教育的原點就是面對不同的人,去喚醒提醒和提升。我們提出的教育效果好,一方面是指學生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我們要看學生分數和成績背后的過程和方法,要在基礎知識和技能之上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我們要實現關注學生,服務他人,提升自己,回報社會的人生價值。
2.課業負擔輕。學校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樹立效率意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生活,不增加課時、不加班加點、不拖堂、不布置過量作業;其次,不機械重復,讓學生講規則,找規律,學會方法,形成習慣;再次,留給學生自主的時間和空間,有休閑的時空,我們可以通過選修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調。
3.師生關系和諧。育人環境中,師生關系和諧極為重要。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要教學相長、亦師亦友,讓學生有尊嚴地學習生活;同事之間,要相互尊重理解、互通有無,注重團隊發展;家校之間,老師家長要達成共識,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4.工作有創意。一位“明師”應具有獨特的教育教學藝術,具備過硬的信息化本領,善于因材施教,勇于創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質,發展孩子的個性,幫助每個孩子追求成功,幫助學生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
“名”往往是外人給貼的標簽,而“明”則是內在的自省和清醒。明師不像“名師”那樣有名,也不至于為虛名所累,他們往往默默無聞,他們的語言樸實無華,不標奇立異、嘩眾取寵;他們因材施教,人盡其才;他們的內心充實而輕松,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鑒于以上認識,學校全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及時為所有教師的電腦更新換代,花費25萬元配置高標準錄播室,購買54臺Ipad平板電腦,每學期定期進行PPT、FLASH等多媒體的培訓,購買有利于教學的各種軟件……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英語的“翼課網”、全學科的知網、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等信息平臺的運用,無異于如虎添翼。
學校總共分為六個大教研組,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理綜、文綜和藝體。每個級部又都有各自的備課組。這樣就形成了橫向與縱向的網絡化管理體系。通過建立教研組群、備課組群,老師們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實現了共享。使用之前,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精選這些共享的材料。經過幾年時間的累積,每個教研組的所有年級的資料都能做到循環使用,年年更新。這樣,就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提高了教師研究教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學習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理論、文章,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不斷更新,以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
四、實施多元評價,助推學生成長
1.關注全面,構建多元評價標準
把“考試結果+達標程度”作為學生學業水平的組合評價,把“學業水平+結果的品質、代價”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的組合評價,把“參與度30%+態度30%+效果40%” 作為課堂教學評價。這樣的評價,關注了全面,避免了片面,關注了成果和效率。通過這樣的多元評價,讓師生計算“教學成本”,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品質。
2.發揮過程性評價作用,及時調整學習狀態
在學校各類活動及課堂學習過程中,努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同學、老師交往與合作,學會求助、助人,同時還要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學生的學習日志,用來積累錯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這是將來有效提高復習效率的最好資料。期中、期末考試結束后,引導學生寫出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再將反思和所有的試卷裝訂成冊,由教務處集中保存,學期結束時發給學生,供學生瀏覽、改進、反思、進步;同時,也記錄了學生的成長過程。期末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讓每一名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找到下一步的奮斗目標。
臨淄一中的“個性健康”,是個體、個性教育與群體、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學校教育的職能,正在于努力促使每一個學生既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成長能量,又能充分利用群體的智慧,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此文是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生個性健康發展的行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