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
摘 要:在始終無法擺脫的應試思想下,基于考綱要求而單純針對教材文本的“狹閱讀”、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快閱讀”成為反而束縛學生思想成長的枷鎖。而雖契合素質教育理念,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得以落實的面向廣闊知識海洋的“廣閱讀”與“細嚼慢咽”以知書中味的“慢閱讀”則成為更為理想化的閱讀目標。本文便就此二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結合話題做出在教材文本基礎上但又突破教材的“廣閱讀”、經細致指導并反復體悟的“慢閱讀”、對于語文應試考慮的說明此三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廣閱讀;慢閱讀
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言:“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因為閱讀首先是開闊眼界的過程,正所謂“開卷有益”;其次是主體對書籍中所揭示的生活、人生與社會的認識、對其內所含有的深度的思想與見解接收的過程,但這需要閱讀主體的細細品讀與體味,以真正知其意、悟其理。
一 在教材文本基礎之上,但又突破教材的“廣閱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而閱讀的真正對象則是包括教材文本,但又不限于教材文本的為林語堂所言:“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心靈”的書籍。前者通過對文章的謀篇布局、表達方式、遣詞造句等的剖析以做出在閱讀方法上的示范、文學語言上的學習及人文情懷上的啟迪,而后者則是讓學生依據走入更廣闊的文字、書籍海洋,在養成持續性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同時,使閱讀益于其一生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還應鼓勵、引導學生在課內外的“廣閱讀”。
例如:在《牛郎織女(一)》一文的教學之后,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對中國的民間故事傳說有一定的了解,我則帶領同學們閱讀了此文之后的自讀課文《牛郎織女(二)》,并推薦其去閱讀了中國古代包括《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在內的民間四大傳說。以使同學們能夠通過此些作品了解到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的特點、其中所蘊含的奇麗的想象藝術、對自然與生活的另外一種非理性化的浪漫主義看待與詮釋角度、及古代在重重的社會阻礙下所產生的凄美的愛情故事。
二 經細致指導并反復體悟的“慢閱讀”
語文具有人文性,而“人文”包含有文化、藝術、美學、哲學等類項而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品味與體悟,從而生成“人文素養”。因此,除卻“廣閱讀”,在對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的閱讀中,皆應該“慢下來”,對閱讀的方法進行細致的探討、對文本的思想內容進行反復的體悟、對文本的藝術特色進行深刻的交流等。
例如:在課后作業布置中,我則以閱讀為主,即諸如“今天的作業是閱讀這幾篇文章或閱讀這本書的20頁,或者自由閱讀”等,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空余時間,我亦會讓同學們拿出隨時攜帶著的書本進行閱讀。且這些閱讀文本皆屬于其按自身興趣挑選或者我所推薦的,因而閱讀積極性不成問題。此外,同學們容易將文本當做故事,進行針對單純情節故事概貌的瀏覽,而鮮深入到文本主題、抑或文本的創造方式、藝術層面,因而很難有深刻的閱讀感受。針對此,我則會首先教給其閱讀方法,如讀思結合、做讀書筆記、階段反思與總結以及針對不同類型文體文本的重點要素的關注。其次,按照此類方法的階段文本閱讀結束之后,我還會在全班范圍內開展“讀書交流會”,以自由的交談或者圍繞一個主題問題進行針對性探究此類“慢閱讀”的形式促進同學們的閱讀反思。如此的“漫談”方式定將促進同學們思考習慣的養成、思考深度的增加與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 對于語文應試考慮的說明
“廣閱讀”與“慢閱讀”必然會導致師生學科應試困難的擔憂,因為考試升學看重的始終是成績。但對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廣閱讀”與“慢閱讀”并非一個“得不償失”的行為,反而將以另一種更加溫和、持久的方式堅實地奠定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視野的基礎。因為讀得多,對于生活解讀的角度便愈多;思考品味得多,對于生活理解的深度便愈深;伴隨此閱讀與思考,其對文學藝術形式的理解也便會水到渠成。而這亦便恰是在素質教育要求下的應試考察所針對的內容。
例如:在對上述由《牛郎織女(一)》引發的“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傳說”文本的閱讀中,我和同學們便會針對“故事中的想象藝術”、“古代愛情的阻礙”、“民間故事與神話的區別”等的話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這便涵蓋從語文人文性到語言工具性的全面觸及,而由此生成閱讀能力亦便足以應對同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所進行的應試考察,因為應試題目亦不外乎與文體、文本內容與文本主題等幾個方面相聯系,且“廣閱讀”與“慢閱讀”亦能夠拓展學生視野、深化其思維,在利于閱讀的同時,亦利于寫作。
參考文獻:
[1]曹曉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93-94.
[2]陳錦芬.慢閱讀 深思考——學生數學教材閱讀力的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9(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