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新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我國在小學教育方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類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運用語文知識,語文課程應該以學生為本。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和發展作為教師最重要的目標,教師應該一絲不茍地培養學生養成對于語文良好的興趣。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多維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終生發展的基礎。在小學的教育階段,教師通過開展合理的語文教育去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錯題整理;夯實基礎;優化質量;養成習慣
很久很久以前語文便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四書五經之名,天下文人無不考取功名之心,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定勝負。而到了現在的教育,語文仍然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小學教育作為學生學習的入門更是極其重要的,在此階段學生打下結實的基礎,對以后的學習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在此階段也要讓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提高,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錯題整理作為一項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總結所犯過的錯誤,以便以后不會再犯。錯題整理引導學生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也隨之提高。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錯題整理的重要性,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一 夯實語文基礎
學生在學習和聽課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厭倦感,有時會交頭接耳、打瞌睡、不認真聽講,這時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點就有可能不牢固,容易把知識點記串或者不會講所學的知識運用到題目當中,在做題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這是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不是很牢固所造成的,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進行錯題整理以便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讓學生把每個細小的點記牢。
例如,我在講授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把每個難寫的字全部認清
然后讓學生多寫幾遍。之后我進行課堂小測驗時,發現有學生經常把“曈曈日”寫成“瞳瞳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不會寫,這是一些小錯。之后在檢查課文大意和字詞注釋的時候我發現學生不理解“屠蘇”、“斷魂”之類的詞語,更有學生全文都不知道在講什么。這時候我讓學生拿出錯題本將自己寫錯的題全部整理上去,并且每天都要看,過了三天我反過來再提問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再也沒有出現字寫錯和不理解字詞含義的情況。
二 優化學習質量
很多學生對于自己做錯的題的價值認識不夠充分,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做錯題的原因有三:我自己粗心大意了,不然肯定做對了;這張卷子題太多了,我做的很快導致沒看清;這道題太難了,我沒有想出來。往往學生所重視的錯題只有第三點即為難題,而對粗心大意所做錯的題不屑一顧,認為自己只要好好做就肯定能對。但其實往往學生的學習質量就差在基礎的一些小題上,一張一百分的卷子,可能難題只有10分,而基礎不牢固的同學在每道簡單的題上都會失一點分。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把錯的題無論難易都要整理在錯題本上,這樣才能優化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我在講授三年級上冊到了月考時,我先把一些容易錯誤的細節講與學生。到了考試之后我發現學生在難題方面分差不是很大,但一些平時學習扎實,按照我要求去把錯題整理在錯題本上的同學在其他題上的錯誤幾乎沒有,而一些沒有按照我要求所做的學生幾乎都是左一個錯誤,右一個錯誤。在此之后我在發卷時將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講出來,并讓學生每個月上交一次錯題整理本,不聽話的學生慢慢地就開始整理錯題,之后成績就得到了提高,學習質量就得到了優化。
三 養成良好習慣
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對以后的學習和人生都具有巨大的幫助,所以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全部養成整理錯題的習慣,讓學生全部都準備一個錯題本,隨時進行抽查,讓錯題整理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讓學生認為錯題整理已經和課堂學習不分彼此,這樣才能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
例如,我在期中考試完之后讓學生修改錯題的時候,從四方面入手,分別是:錯題原題、錯誤原因、正確答案、找相同題型再做一遍。通過這樣的方法幫助學生重溫一些知識點,將難點和重點加強理解和吸收。此外,要鼓勵學生收集錯題保持連續性,在日常收集錯題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反思習慣,只有這樣的日積月累和持續堅持,學生才能將錯題整理從一項任務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
總而言之,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不間斷地進行錯題整理,錯題整理可以避免學生在一條彎路上越走越遠,對小學生學習知識起到了輔助作用,對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著促進作用,從而充分利用錯題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效率,發揮錯題最大的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立榮.開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教育質量[J].學周刊,2013(26)
[2]茅萍荷.錯題點評 平行補救 酌情再練——小學語文典型錯題講評“三部曲”[J].小學教學參考,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