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渭濤 王迪
摘 要:古語曰:“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同時也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面食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以后,面食逐漸被制作并食用,陜西面食文化作為四大面食區域之一,其面食的食用率以及多樣化已經在中國面食文化領域占據了一定規模,本文筆者主要以陜西面食為研究對象,從面食文化的發展及形態研究進行了簡要說明。
關鍵詞:陜西面食;面食文化;形態
1 前言
面食作為陜西人民最喜歡的主食之一,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食用性。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面食文化經歷了從手工制作到機器制作整個過程。時代在變,人們追求生活的方式在變,但陜西面食的文化涵義與發展卻并未消失,而是根據時代的變化變得更加多樣化,滿足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對面食形態的所有追求。
2 陜西面食文化的誕生
據相關資料記載,最早發現面食用料的小麥是在新石器晚期,新石器時代之后面食制作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漢代,人們開始嘗試將小麥精細化,并將脫殼的小麥制作成簡易的面類食物,如:餅。
隨著隋唐在長安建都,陜西面食文化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陜西地處中國西部,以秦嶺為依托,這里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史料記載:陜西渭河流域,自古盛產小麥,秦漢時期周人始祖根據地理環境就已經開始教授農民種植小麥,只是受當時環境與戰爭影響小麥的種植比例較小,后來隨著朝代的變遷小麥面積逐漸增大,其中陜西關中地區成為小麥產量最高的地區,促使面食成為當地人們喜食的主要作物之一,這也是陜西面食文化得以誕生和發展重要階段。
3 陜西面食文化的發展
3.1 陜西面食文化的起始階段
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面食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在不斷的進行改良。西漢至晉,我國面食主要以餅的形式存在,如,蒸餅、湯餅;隋唐建都長安之后,陜西面食文化有利較大的發展與改變,最為明顯的是面食有了除餅之外的多種形態,并在制作程度上更加精細化。根據地域與氣候劃分,陜西面食大致被分為:關中面食文化區、陜北面食文化區、陜南面食文化區三個不同分支,其中較為著名的當數“八百里秦川”的關中面食區。隋唐時期陜西面食又被稱為長安面食,這個時期比西漢時期的面食種類有利較大的增加,其面食文化也開始從從宮廷逐漸普及到民間。
3.2 陜西面食文化的傳播階段
在唐朝全盛時期,中國經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場景,諸多的外國使節與客商齊聚長安,隨著長期的學習,他們將很多中國的優秀文化傳向國外,其中就包括中國的飲食文化。史料記載:上世紀有關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一帶發現了唐朝墓碑,并在該墓碑底下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餃子,該項文物的出土充分證明唐朝時期陜西面食文化發展的鼎盛局面。其次,史料還記載:在距今1200年前,日本一位名叫“空海”的使臣出使長安,到青龍寺學法時,從惠果和尚處學習長安面條的制作與食用,并在回國后將該項技術傳播給日本民眾,促進了陜西面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3.3 陜西面食文化的全面發展階段
近代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作為面食四大區域的陜西開始大力推動面食研究與創新。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陜西面食文化得以快速傳播,很多國外游客慕名而來感受陜西面食帶給自身的味覺享受。陜西面食廣泛被人們熟知的已將近有上千種,面食不再僅僅只是面條或餅的形式,而是以更多的形態被大眾所熟知,如:臊子面、褲帶面、泡饃、涼皮、涼粉、肉夾饃、疙瘩湯、水圍城..........等等,這些面食正以獨特的方式向世界人民介紹和展示陜西特有的文化內涵。
4 陜西面食的形態研究
黃土孕育下的陜西人民具有樸實、憨厚的性格特點,面食作為陜西人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演化成各種形態。如:陜西八大怪中的褲帶面、鍋盔、花饃、蒸餅等等,這些面食形態的改變極大的促進了陜西面食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4.1 發展初期的面食形態
從古至今,陜西面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關中地區的人們就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將小麥加工成精細的面粉,這個時期面食的形態較為粗糙,面食在制作中主要采用杵臼、棒、碓等加工工具,這類工具只能將小麥脫殼、碾碎,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粉精細,所以這個時期的面食主要以餅這種單一形態存在,且多以粗糧為主。
4.2 發展階段的面食形態
西漢時期迎來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面食形態改變階段,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我國很多地方已經誕生了石磨,石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面食條件的一次重要飛躍。資料顯示西漢時期皇室專門設置“湯局”主要是為皇帝和后妃制作面食之地。唐代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面食文化迎來了全面發展階段,飲食文化達到繁榮時期,其中以面食為主的長安文化也居于全國榜首,這個時期面食文化在制作技術上有了更多的改進,面粉研磨開始更加精益求精,面食的形態也有了較多的改變,如出現了,長壽面、涼面等面食形態多達20幾種。
4.3 鼎盛時期的面食形態
從五代時期至今的一千多年間,面食開始更加精細化,尤其是近代,面食制作開始從人工制作轉向機器制作,面食的形態也從一種變成多種,如:炸醬面、刀削面、扯面、清湯面、麻食、煎餅、涼皮子........開創了面食文化形態新格局。其中,最為著名的幾種面食代表如:岐山的寬湯面,汁香味美;三原的疙瘩面薄如紙、細如線;長安的臊子面,更是被用來招待外國重要元首;西安的油潑面,有色有聲,柔韌筋亮。多種面食形態使得陜西面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4.4 面食創新時期的形態
傳統意義上的面食,人們可直接的看出面食材質,但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面食有了更多的要求。為了滿足市場發展規律,好多面食制作商或是廠家開始隨面食形態進行創新設計。如:將面食做成面雕、將面食與牛奶、花瓣、蔬菜等物品結合,做出類似于蛋糕、花餅、糕點之類的新產品,供人食用與欣賞,多種面食形態的誕生,也從另一方面反應著面食文化的又一大進步,這對推動我國面食文化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食作為我國飲食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與獨特性。陜西面食作為中國面食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更應該被大力宣揚,從而以面食帶動陜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奉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春聯.鄉村代際飲食文化差異研究——以陜西J村為例[J].現代交際,2018(8):115+114.
[2] 侯亮亮.山西面食的前世今生[J].大眾考古,2017(5008):48~51.
[3] 董雅娜,葉文君,戴晨.陜西面食文化推廣研究——以岐山哨子面為例[J].消費導刊,2015(10):1~2.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橫向項目“賽佳視覺識別系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