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要: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生產電視節目的同時,傳播文化自信是時代要求,也是對自身的要求。我國電視節目在傳播文化自信的義務中扮演著承載者與宣傳者的角色,為何要傳播文化自信?如何傳播文化自信?本文擬結合中央電視臺節目,探討以上兩個問題,從而論證我國電視節目傳播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關鍵詞:電視節目;傳播;文化自信;必要性
一、為何傳播文化自信
檢驗一個電視節目的質量如何,通常看此節目從策劃、編導、拍攝、制作到播出這一過程中的質量標準,而決定節目興衰的重中之重當屬策劃的好壞,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都在前期策劃里做了基本構思,檢驗策劃是否可行或者完美的標桿即看此節目是否展現了文化自信。為什么要緊抓文化自信的內核,本文簡要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因。
(一)傳播文化自信是社會責任、媒體擔當
文化自信實質是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全民合力參與的事情,媒體作為一個得力的傳播渠道,更應該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把文化自信散播開來。對于主流媒體,更應該積極傳播主流價值觀,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文化自信是創新的源泉
節目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內在驅動力是創新,而我國的電視節目最常見也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便是缺乏創新。許多節目都是舶來品,從國外引進后,內核不變,只做稍加修改,在某臺播出后,若試水成功,隨后而來的便是成堆的仿制品,節目們的產生都來源于一個模板。若解決電視節目創新躊躇不前的問題,電視節目生產者需要深刻理解的是,文化自信是創新的源泉,生產節目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化自信,節目不要一味地只是引進來,走出去才是目的。雖然《奔跑吧兄弟》《我們相愛吧》《中國好聲音》(后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等引進來的節目也做得風生水起,廣受觀眾喜愛,但它終究不是民族的,更談不上是世界的。
(三)受眾發揚本土優秀文化是意識覺醒的需要
電視節目在給受眾帶來輕松愉悅的視聽享受的同時,也有著教育受眾、啟示指引受眾的義務。受眾從電視節目中學到的精髓依賴于電視節目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若要激發受眾自覺發揚本土優秀文化的意識的覺醒,電視節目首當其沖就要充滿文化的味道。通過播出具有文化味兒的節目,讓受眾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與飽滿,從而民族自信心提升,繼承和發揚本土優秀文化的意識也會生根發芽,落實到生活細節中。
二、如何傳播文化自信
探究了電視節目為何傳播文化自信后,作為電視節目生產者,還需找到傳播文化自信的良策,才能真正傳播文化自信。對于如何傳播文化自信,本文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一)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應盡之事。文化作為中國人精神的根,需要精心灌養,使其根深,無以動搖。傳承和發揚文化不僅僅是個人之事,全民族都應該眾志成城,讓優秀文化裨益世界上有需要的任意角落。于是,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便是傳播文化自信最基本的硬性要求。
(二)弘揚本土文化,節目堅守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千秋萬代潛心學習,繼承并發揚。電視節目內容的選擇,要多以本土文化為題材,把鏡頭植入到本土生活,用鏡頭去發現文化的魅力。中醫、書法、繪畫等文化需要借力于電視節目來更好地得以弘揚,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更是電視人需要努力的事情。
(三)節目貼近時代訴求
電視節目要力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旋律,時代缺乏什么,節目就要傳播什么。文物文化需要被廣為周知,中央電視臺就致力打造了大型文化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讓“國寶活起來”的人文精神通過熒屏直抵人心。節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生動的文物故事及所承載的人文情懷,掀起了一股“歷史文物熱”。
三、結語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自信為著力點。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電視媒體責任重大,做良心節目,傳播文化自信,當屬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楊晶.《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4).
[2]廖望劭.堅定文化自信 加強自主創新[J].聲屏視點,2016(08).
[3]陳曙光,楊潔.論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03).
[4]劉繼銳.責任與擔當:2016年電視節目創新研究[J].現代視聽,2015(12).
[5]胡智鋒,鄧文卿.中國電視類型節目的新探索——以《朗讀者》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7,30(04).
[6]李騰林.自主創新:廣播電視節目轉型之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