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波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給河道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河道建設以及保護工作中,應以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為原則開展工作,不斷提升河道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將水系統、土壤環境、生物系統結合起來,實現對城市河道的治理,確保城市河道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關鍵詞:方法策略;生態治理;河道設計;城市
1 前言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速了我國的水質污染,城市中的河道過水面積正在逐漸減小。在處理河道的污水時,通常情況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彎取直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河道的生態環境幾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態破壞現象嚴重。通過總結近年來國內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經驗發現,在河道修復工作中,僅僅恢復河道的基本生態功能仍然無法實現河道治理的目標,還需要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實現改善環境、凈化水體以及美化景觀的目的。作為承載城市文化底蘊以及城市發展的關鍵點,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慮到社會、環境、人文以及生態等方面的因素,從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態模式,這就要求河道生態不僅要發揮出抗洪、排澇的機泵功能,同時還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變化,恢復河道的環境生態特征,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
2 城市生態河道的治理原則與標準
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在河道的陸域控制線內完成,為了保障河道很好地實現防洪、排洪以及抗洪的功能目標,還需要加強對人工修復工作的重視,促進河道實現水生態修復,從而構建較為和諧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根據治理河道的工作特點以及相關要求,在河道治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對影響河道功能的因素的思考、識別河道天然資產以及注重治理河道的生態秩序等。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河道自身的特點制定相對應的河道治理的措施。治理生態河道時,需要遵循協調性、自然性、綜合性等原則,在設計河道修復方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內容:要確保修復過后的河道能夠實現河道的基本功能;對親水活動的安全問題加以考慮以及注重河道生態景觀的需求;充分利用河道周圍的地形、水文、生態等方面的自然景觀,以及對河岸、水下的物種,從而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對經濟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在確保生態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河道的治理成本,并規劃好后期維護工作,確保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中的不足
3.1 河道的行洪能力不足
城市的住宅用地面積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而得到了相應的改變,呈現出逐年縮小的特點,河流的空間面積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河道底部的堆積現象嚴重,從而引發了大量的河流斷流現象。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人口給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河底通過硬化之后,使得河流的走向發生了改變,河道的排洪量逐漸增加、河流的水文歷史被改變,從而嚴重影響了防洪質量。
3.2 河道水質污染問題
水作為城市地表徑流聚集區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其狀態不容樂觀。導致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污染物對地表徑流的不同程度污染,從而加劇了水的污染程度,再加上工業用水以及生活污水在沒有經過處理的情況下就排向河道,從而對城市河道的水質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旦水體的自凈能力們有辦法抵抗城市污水污染程度,就會使得河道中產生黑臭現象。總之,導致水體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消費者以及生產者缺乏相應的環境保護意識;相關環境保護工作者沒有認識清楚導致水體污染的原因;針對水質污染情況沒有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重治理輕保護,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體污染問題,導致水質在治理后很快又受到污染。
4 城市生態河道的治理要點與策略
4.1 恢復河道生態系統
河道的生態修復內容主要包括生態凈化、岸帶修復等,確保水體能夠恢復自凈能力。對于已硬化的河岸需要用岸帶修復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減緩城市水體污染的速度。借助生態護案的方法,能夠實現對硬化河岸的改造。生態凈化技術可用于對生態水體的保護,通過對生態系統的重新構建以及恢復,實現改善環境以及去除水體污染的效果。在開展水體凈化工作中,使用水生物種植的方法,能夠降低水體中的氮、磷等有機污染物,實現水體凈化的目的。
4.2 活水飲水生態設計
對活水以及飲水工程加以修復時,主要使用清水補給以及活水循環的技術,活水循環能夠加速水體的流動,該方法適用于坑塘區域或者城市緩流河道,通過利用太陽能或者風力來實現水體的流動。清水補給的方法適用于城市缺水地段,實現對城市水量的補充,能夠有效改善水體滯留、緩流的情況,從而提升水體的流動性,借助城市雨洪水、再生水以及清潔地表水來補充水源,從而加強環境容量以及水體的流動性,真正實現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有效凈化城市徑流雨水,并緩解城市水體滯留現象。在開發城市地表水時,需要加強對水量的動態變化,從而防止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水體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應該采取相應的再生水以及補水措施來深度凈化水體,從而實現對水體水質的補充。
4.3 生態護坡的設計策略
在使用生態護坡技術時,應將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景觀為原則,在確保護坡滿足一定的質量強度的基礎下,檢測其安全性以及持久性。在關注建設工程生物效應的同時,還應關注環境效應,從而實現水體與生物的相互涵養,創造出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該項技術是在穩定的邊邊坡形態的基礎上,確保生態系統能夠自我修復并自我運行。近年來,河道治理工作中廣泛使用生態護坡技術,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水生態系統修復中,生態護坡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實現對農業污染的攔截,從而給生態修復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治理河道生態系統工作,需要結合生態學、系統構建等方面的內容,不僅要保障恢復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時還需要確保水體的生態系統平衡,從而改善河道環境,實現美化景觀的效果。因此,就需要人們減少對城市河道中的污水排放,借助相應的治理生態的措施,提升水體的透明度,使得水體的自凈能力逐漸恢復,從而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馬華華,王雯雯.杭州市平原河道生態治理措施設計研究——以江干區十號河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9):161~162+170.
[2] 王雯雯,劉克貞.基于EPC管理模式下城市河道生態治理項目管理模式的創新[J].浙江水利科技,2018(2):62~64.
[3] 劉四方.河道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生態治理建議[J].科技與創新,2018(3):97~98.
[4] 薛飛.城鎮河道生態治理模式及關鍵技術分析[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8(1):146~148.
[5] 李云冉.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淺析[J].南方農業,2018(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