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將我們的生活帶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與教育行業的相互融合與發展,為教育行業的發展與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其中新媒體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開展的普遍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既顯示出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我們教育工作開展所帶來的機遇,同時也暴露出新媒體下教育工作中所可能面臨的諸多挑戰。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下的教育變革進行詳細論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針對如何突破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時代概述
(一)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這一概念是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而問世的,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美國廣播電視網于1967年,這一概念的提出與傳統的印刷媒介劃清了界限[1]。直到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新媒體定義為網絡媒體。目前我們已經處于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學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媒體時代意味著以下四個特點,高度的媒體融合程度,龐大的數據信息,工具性中性特征以及社會生活的網絡化。
(二)新媒體的特征
在新媒體時代中,表現出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傳播對象的交互性,在傳統的傳播媒介中,將人們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信息的受眾群體,傳播者通過媒介將信息傳播出來,而受眾群體處于被動的接受位置[2]。但是在新的媒體時代之下,通過互聯網媒體將信息傳播后,用戶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的查閱信息,同時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進行評論反饋。這種交互性的特點是新媒體時代下的首要突出特點。其次,傳播方式具有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是指網絡媒體的使用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時間空間的要求,為每一個用戶提供了一個發表自己言論的平臺。最后新媒體時代同時具有信息來源隱蔽性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通過網站、微博、博客等客戶端發表意見,平臺開放的同時,用虛擬化的身份表達自己的言論觀點,同時造成了網絡信息來源的隱蔽性,讓多媒體時代有利的同時也有弊。
二、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
大學生作為年輕有活力的新一代,在接受能力方面較強,走在發展的前線,對網絡媒體的發展與應用十分敏感,手機、互聯網顯然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能夠所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時為自己個人才能的展示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平臺,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念與新媒體傳播下的思想觀念相互沖擊,對學生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的復雜化
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傳統媒介時空的界限,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發展帶來了其他方面沖擊,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自主選擇所感興趣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難以保證能夠完全避免網絡不良環境對學生發展帶來的消極沖擊,新媒體很可能成為了某些問題思想產生的土壤。
(二)新媒體時代突出了教育的主體性
這里所說的主體性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指教育者的主體性,通過對新媒體的使用,教育者可以靈活應用網絡媒體,選擇自己想要傳輸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對教學教育方式的選擇上可以靈活應用,以此來達到教育者理想的教育目標[3]。其次,是指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巨大的數據信息中自由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在新媒體時代,多媒體用戶之間的性別和階級差別逐漸淡化,每個人都能夠自由選擇和自由表達自己的言論,極大的提高了人們主體意識。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體化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體化,是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圖畫以及文字等多種方式傳播相應的知識內容,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依賴于書本教材的現象,讓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從傳統的靜態形式走向動態。其次,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指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優質公開課視頻的觀看、網上討論與作業的完成等等,有效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四、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帶來的機遇
(一)實現信息獲取的多元化與創新化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革,在傳統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通過教科書、資料和報紙等書刊的查詢來獲取所需要的相應的知識內容。目前,在新媒體下,學生只要利用手機電腦等互聯網客戶端就能夠隨時隨地的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相關內容和知識,并且在信息的保存與傳遞上更加方便,通過電子書簽可以迅速的收藏自己有用的內容,方便下一次查閱使用[4]。其次,通過微信、QQ和電子郵件等方式,學生可以快速的實現數據資料的共享。目前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效作用,深刻變革傳統教學和學習的枯燥性,通過圖片、視頻音頻資料將內容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更加有利于學生全方面深刻的理解相關內容。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方法相對單一,學習資料的查閱僅僅通過書本報紙等實現,信息來源狹隘,學生幾乎沒有可選擇性。但是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卻能夠隨時隨地的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查閱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效數據和資料,學生能夠在巨大的信息資料庫中挑選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資料,進行匯總整理,為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學生可以不再依靠教師單方面的信息傳播,能夠憑借自己輕松的獲取訊息資料。同時在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生動化,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加趣味橫生的學習體驗,吸引學生能夠自覺自主自動的參加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學生在網絡平臺中都有自己的發言權,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保護隱私同時又能夠自由發表個人言論的平臺,學生在利用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自我,學會與其他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五、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帶來的挑戰
(一)網絡媒體的虛擬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措施,目前大多數高校普遍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觀看優質公開課、開放論壇的形式組織高校思想政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互聯網媒體隱蔽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由于網絡媒體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本意是想要通過網絡媒體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大學生健全塑造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發展觀,很可能會收到網絡不良言論的影響,在海量數據信息的沖擊下,雖然有著教師主流正確觀念的影響,但是無法保證真假難辨的其他信息的真實性與正確性,是否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5]。這成為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之一。
(二)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是瞬息萬變的,大學群體作為年輕的一代,在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上相對較強,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能夠緊跟技術發展的潮流。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隨時掌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更新似乎相對困難,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網絡課程教育方式方法之外,還需要隨時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動向,教師的適應能力可能相對比大學生差,甚至在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上落后于學生,這就對教師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成為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六、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戰
(一)做好教育監督工作,營造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
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揮有效的監督職責,在海量的數據信息中,為學生精挑細選積極的、有用的信息分享到學習平臺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環境,為學生思想觀念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引導作用。其次,學校在學習平臺中建立實名注冊體系,充分尊重每個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表言論權利的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束縛,讓學生在一個有秩序、有紀律的環境中去學習,去發表見解,將網絡學習平臺的環境清潔干凈,每個學生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嚴格要求自己,自我監督,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相互監督,打造一個積極的主流思想環境。
(二)注重教育工作者技能培訓
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方法不能完全適應當前時代教育工作發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要轉變工作觀念,將新媒體技術利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首先在觀念上改變,教育工作者能夠不斷自我提醒,不斷督促自我進步。其次,學校要組織專門的新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的技能培訓,定期開展互聯網技術培訓與交流工作,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盡量與學生的發展同步,關注學生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教學。
總結: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當前高校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價值與工作過程中,既能夠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對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同時正確意識到了互聯網下教學對學生思想等方面可能產生的沖突。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正確認識與分析,積極尋找相應的解決策略,不斷改進完善教學工作,實現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參考文獻
[1]如何加強大學生法治觀念[J].余小英.人民論壇.2017(31)
[2]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路徑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J].范微,魏連俊.學理論.2016(05)
[3]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J].劉穩豐.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24)
[4]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的養成機制研究[J].張清華.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8)
[5]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一般調查與分析[J].楊冠聲,尚緒芝.法制與社會.2009(16)
作者簡介:
李佳璐,1990年生,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