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和
摘 ?要:在社會經濟與文化不斷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不斷地提升,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也逐漸增高。小學音樂是奠定學生文化素養基礎的重要課程,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啟蒙教育意義,是開發學生內在修養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針對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展開了一番探究,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 ?核心素養 ?教學
音樂核心素養可以劃分為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文化理解等四個具體的板塊,四個板塊共同構建成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機整體。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必須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索,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情感與感悟,形成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原則
主體性的原則。在新時期下,我們教師首要的工作就是轉變好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音樂教學是一個激發學生情感的過程,只有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地沉浸在音樂氛圍當中,才能使學生感悟到音樂文化的深刻內涵,繼而生成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
趣味性的原則。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探究心理,因此,為了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更為了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我們務必要將音樂用充滿趣味性的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有效途徑
(1)將游戲教學有效地融入到音樂課堂中
游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教學方式,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有著突出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音樂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在活躍的游戲氛圍中吸引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從而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情感體驗,并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程度,達到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小動物唱歌》這首兒歌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簡單的小游戲。首先將事前準備的各種動物圖案隨機分發給學生,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物的聲音,學生要根據聽到的聲音來判斷是哪種動物,如果與自己手中的動物圖案產生了對應,就必須迅速地站起來,沒有反應過來的學生就要進行表演,演唱《小動物唱歌》這首歌曲,而其他的學生就要負責給表演的同學打拍子,合力完成表演。這樣,將游戲與音樂融合在一起,能夠更有效地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歡快的游戲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良好的音樂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目的。
(2)加強音樂文化的滲透
音樂是一門十分豐富的文化課程,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決不能就事論事,僅將課本作為最主要的教學內容,而是應當用開放的目光開展教學,在課堂上有計劃地加強音樂文化的滲透,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并促進學生良好音樂核心素養的生成。滲透音樂文化一定要考慮小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認知能力,使用小學生能理解的音樂文化來進行補充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小毛驢爬山坡》這首兒歌時,除了讓學生掌握這首兒歌的基本曲調、學會如何唱以外,我還給學生補充了雙響筒和響板的相關知識,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音樂文化。在講解這兩種樂器的理論知識時,我還將事前準備好的實物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傳遞觀察,通過親身接觸了解雙響筒和響板的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樂器發聲的原理和特點,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
(3)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音樂情景
創設生動的音樂情景能夠帶給學生更強烈的浸入感,使學生不自覺地沉浸在生動的音樂氛圍中,繼而對音樂產生良好的情感,提升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要善于使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音樂情景,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需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比如,在學習《知了蜜蜂不一樣》這首兒歌時,我通過網絡的途徑找到了與這首兒歌相匹配的視頻資源,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靈活動態的視頻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學生在活躍的音樂氛圍中伴著視頻資料歌唱,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強大的信息展示能力,利用色彩、線條、聲音、視頻等創設情景,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帶給學生更深刻的音樂學習體會,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
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注重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核心素養,改變音樂教學的現狀,實現音樂教育的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提供助力。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用充滿趣味性與實用性的手段開展音樂教學,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水平,并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娟.試論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設計[J].中國農村教育,2018(02).
[2]褚維維.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