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詠梅
摘 ?要: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重點,閱讀是學生學習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推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的完善,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而言十分重要,那么,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文作者便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來對此進行一番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段 ?教學 ?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常用的教學手段,而依據課程創新教育理念的指導,教師在小學語文高段課堂中展開閱讀教學時,越來越側重于制定靈活多變的、富有生命力的、能夠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完善和提升的教學策略,來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教學中高效學習和成長。而高段閱讀教學策略的制定,則需要教師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變化和學習成長訴求,才能夠制定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
一、豐富學習感官,推動學生情感共鳴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課堂中,由于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單調,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容易產生厭倦感和疲勞感,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物模型、樂器圖畫等事物來輔助教學,從視覺和聽覺上為學生的學習增添多彩元素,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官,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努力地理解閱讀中的情感變化,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提升課堂閱讀學習的效果。
例如,作者在講《月光曲》一文時,作者先是大致講述了這個關于《月光曲》的故事,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作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出《月光曲》這一鋼琴曲,并讓學生結合課文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當學生去進行閱讀時,清脆而富有節奏感的《月光曲》在學生的耳朵旁輕輕地響起,學生雖然聽不懂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感情,但也能獲得美好的聽覺享受,這便使學生的閱讀更能投入感情,隨后,作者便結合課文來解析文中鞋匠、妹妹和貝多芬等三個人物的情感變化,從而推動學生對文中情感脈絡的把握,使學生能夠解讀其中所蘊含的美好與感動。
二、引導邏輯思維,促進學生閱讀理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學生對于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無法產生足夠的理解,這是由于學生生活及社會經驗較少造成的,而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可以通過問題來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身的同理心去理解一些道理,使學生能夠深入到對課文深刻思想內涵的探究中,推動學生的閱讀理解,并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得到鍛煉。
例如,作者在講《別餓壞了那匹馬》一文時,作者便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那匹馬是什么?它最后有沒有被餓壞?在文章中‘我‘父親和‘書攤主人這三個人身上各有什么閃光點?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我們從中能夠學到什么?”隨后,作者便就這幾個問題展開,來為學生解析這篇課文,并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推動學生對這篇課文中所顯露的人性閃光點的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清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三、創設交流環境,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是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中所必須要養成的一項素養,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小學生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其很容易便會產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這便可能會使學生喪失思維的自主性,而批判性思維則能夠幫助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反思一個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交流環境,使學生在和同學的討論中形成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知和看法,并在討論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批判思維,進而推動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作者在講《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作者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交流探討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和理解,并使小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地球目前生存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就“如何維護地球生態環境”展開討論,使學生能夠在與同學的討論中對目前地球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產生更多的了解,推動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而在這節課堂教學中,作者則充分地將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感受自身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自身學習的主要性,繼而推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素養的完善。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高段展開閱讀教學時,應積極地立足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多個角度,從更多方面展開教學,積極探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從而制定出學生是善于并樂于接受的教學策略來推動學生的學習成長,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有效提升,進而為學生長遠的學習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總而言之,教師應積極探究創新、多元、豐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課堂學習的豐富多彩,推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提升,進而使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成長,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林宏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
[2]史丹.淺議小學語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性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