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討論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與質量控制措施。方法:現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標本1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90例和實驗組90例,對照組的檢驗樣本不進行質量控制措施,實驗組的檢驗樣本進行質量控制措施,對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實驗組的微生物檢驗標本的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存在明顯差異,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0.05),對檢測不合格的標本進行原因分析。結論: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采集不規范、樣本污染、送檢不及時、條碼錯誤,經過質量控制措施干預的實驗組不合適標本數明顯減少,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措施;不合格
近幾年,我國的醫療水平一直在不斷的進步,檢驗科的工作量也逐漸增加,但是在檢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檢驗標本不合適的情況,導致檢驗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采集不規范、樣本污染、送檢不及時、條碼錯誤等等,為了提高檢驗質量,就需要加強對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1]。為了驗證此方法的有效性,本次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標本180例作為研究、調查的對象,給予實驗組質量控制,對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現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標本1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90例和實驗組90例,其中對照組有無菌液體標本17例、分泌物標本14例、血標本30例、尿標本28例、糞便標本20例。實驗組有無菌液體標本15例、分泌物標本16例、血標本328例、尿標本28例、糞便標本22例。實驗組和對照組標本分類不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不合格原因分析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1)用于檢驗的實驗室環境不符合相關檢測標準,在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操作不正規;(2)在對患者進行采集的過程中,采集的方法不規范采集不規范[2];(3)在檢查開始前,相關的醫護人員沒有交代清楚檢驗之前的注意事項,導致患者自行采集的樣本不合適,比如尿液、糞便等;(4)在采集完標本后,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送檢不及時,這也會使標本受到嚴重污染,比如血培養的的采血量不足,糞便檢驗時,糞便放置時間過長等等。
1.2.2方法
對照組的檢驗樣本不進行質量控制措施,實驗組的檢驗樣本進行質量控制措施進行,其方法為:(1)對檢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為了降低不合格標本的發生率,首先要對檢驗人員的專業性進行提高,針對疾病控制中心相關微生物檢驗工作人員定期組織進行專業的培訓,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評估,保證上崗的每一名工作人員都具備較高的檢驗技巧和職業素質,培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檢驗人員的操作技能,檢驗工作的規范體系,對考核不合格的檢驗人員進行懲罰或者重考;(2)強化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之間的交流:定期組織檢驗人員到臨床科室進行走訪,聽取醫護人員的建議,對檢驗工作也是有所幫助的。此外,檢驗人員要對每一個檢驗的結果進行檢查,對于臨床表現與檢驗結果不符合的患者,要反復的核查;(3)制定質量監督管理小組,由高年資的檢驗人員擔任,加強監督檢查,對檢驗室的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等進行嚴格的監督,定期進行抽查,對于不合格樣本,一定要做好記錄,對原因進行分析,并上報批評[3]。
1.3觀察指標
觀察180例標本的檢查結果,以及分析不合格樣本的原因,主要包括采集不規范、樣本污染、送檢不及時、條碼錯誤。
1.4統計學分析
根據觀察指標統計相關數據,分別使用均數(Mean Value)加減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士s)和例(n)、百分率(%)來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有效數據輸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進行T值和X?檢驗,當P值<0.05時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檢驗不合格樣本的發生率為8.89%,其中采集不規范3例、樣本污染2例、送檢不及時2例、條碼錯誤1例,對照組患者的檢驗不合格樣本的發生率為20.0%,其中采集不規范6例、樣本污染32例、送檢不及時6例、條碼錯誤3例,實驗組的檢驗不合格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有明顯差異存在,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值<0.05),見表1。
3 討論
微生物的檢驗是臨床診斷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的工作范圍是對血、尿、便、無菌液體等標本進行檢驗[4],為臨床醫生提供及時準確的檢驗結果,醫生可以通過檢驗結果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這項工作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檢驗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合格的檢驗情況,我們進行綜合的分析,了解到導致檢驗標本不合格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采集不規范、樣本污染、送檢不及時、條碼錯誤等等。因此,對于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5]。為了驗證此方法的有效性,本次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標本180例進行調查分析,對實驗組的患者采取質量控制措施,實驗證明,檢驗不合格的發生率與不進行質量控制措施的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實驗組的檢驗不合格發生率為8.89%,而對照組的檢驗不合格發生率則高達20.0%,由此可以看出,對檢驗標本進行質量控制措施能夠有效減少不合格發生率,再一次驗證此方法的有效性。綜上所述,對微生物檢驗標本進行質量控制措施降低不合格發生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淑慧.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2):2268-2269.
[2]阿克拉依·艾力塔亞尼.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控對策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302-303.
[3]葛鈺瑛.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6(13):114-114.
[4]毛煒,賴永才,劉滔等.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2):1860-1863.
[5]李慧懷,唐儉.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6):41-42.
作者簡介:
李金亮,男,本科,檢驗技師,贛州市人民醫院,從事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