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振興傳統村落的文化和生態空間是農村振興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傳統村落當中構建起一個文化生態空間,首先要正確解讀文化空間和生態空間的概念,之后才能找到正確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生態空間;構建
一、文化空間
空間結構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是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末就已經得到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重視。空間并不能被簡單的理解為幾何或者地理當中的一個概念,雖然我們生活過程中經常在城市規劃及建筑當中出現關于空間的描述,但是在這些描述當中,僅僅是列舉了在這個空間之內存在的一些事物,至于空間能夠表現出來的文化屬性卻很少體現出來。在人類社會當中會以生產力的不同、技術水平的高低、科學知識的先進與否等為基礎形成各種社會分工、自然環境和國家,因此空間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不同的空間都是由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在這個復雜的生產過程當中,空間囊括了很多因素,比如認知、實踐、理論等。所以空間不屬于物質的層面,也不屬于精神的層面,而是物質和精神完美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它的存在能夠測量文化生態是否產生矛盾,是歷史不斷發展形成的必然產物之一。
文化空間的概念最早是由亨利·列斐伏爾提出來的,他在自己的書中指出文化空間好比是文化在一個特殊的空間之內進行周期性的講演和交流,是文化和時間、空間共同組成的集合體,這不僅僅是文化和空間的簡單組合,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幾種文化形成的藝術形態,文化空間形成的過程復雜,需要特定在文化環境和特定的活動形式作為基礎,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發展將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形成一個整體的文化空間環境,這種空間形態對所處的空間、時間和文化環境都有特殊要求,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可以不斷的延續,有很強的地方代表性。
由此可見,文化空間為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養分和空間,它能夠把存在于特定時間和空間之中的一種或多種文化統一起來,這個統一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正如物質能夠在不同的空間之內發生改變一樣。這種變化能夠改變空間內的事物,也會受到來自空間內不同勢力的制約。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在一場戰爭結束之后,形成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這時這個空間內的人類行為和思想將處于不同的狀態,有的懷念過往的歲月;有的憧憬美好的未來,而這些思想的產生來自于不同的追求,這些不同的思想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最終實現統一起來,這就是形成空間文化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文化空間由于不斷的變化而始終保持活力,它是知識和行為的化身,是社會生產模式的全新表現形式,直接決定著人類社會生產是否能夠延續。空間文化認知生產活動是站在社會、歷史和空間統一的立場,從這個視界分析空間生產,它便是時間、空間等事物和諧作用的產物。
二、生態空間
生態學始建于1886年,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語,創始人海克爾將它解釋為探索有機體和它所處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后期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對生態學的理解不斷加深,科學家指出有機體與周圍環境密不可分,只有和諧相處才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在中國,生態學的概念雖然沒有被明確提出,但是對自然的情感卻由來已久,很早之前的中國人就開始親近自然,但是對古語當中自然的理解與現代有很多不同之處,古代的自然就是生態的雛形,囊括了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人類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美好家園,這與現代建設新農村中的生態宜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差異較大,正是這樣的區別造就了傳統村落獨有的特征,在這些未經雕琢的自然村落當中,體現出的是他們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情況和抗爭的能力,這些村落當中的人與他們生活的周圍環境形成了最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
以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和環境作為人類開展各種生產活動的基礎,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起不同的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科學體系和藝術形態,社會制度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這些特色鮮明的生態環境恰恰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生態和文化并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而是存在必然的聯系,只是以不同的形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依構建起傳統村落獨有的文化生態空間
構建起我國傳統村落內的文化生態空間需要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兼顧文化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優勢,既不能失去文化空間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又不能缺少生態空間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深刻領悟。我國傳統村落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空間的特性,將人的因素作為構建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才能使傳統村落散發出獨有的魅力。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如果能夠按照預定的目標實現,全國經濟及文明建設將邁向全新的高度。構建文化和生態兼具的村落,這是當代人肩負的神圣使命,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亨利·列斐伏爾著,曉默編譯.空間的生產[J].建筑師,2005,5.
[2]王思婧.基于文化空間的新絳光村村落環境整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5.
[3]馮雷.當代空間批判理論的四個主題——對后現代空間論的批判性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08:40-51,204.
作者簡介
彭茂龍(1988—),男,江西南昌,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民居村落、BIM應用技術。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集體記憶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傳承與再造研究——以井岡山地區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G201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