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蓬勃發展兼容并蓄的年代,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西方的很多文學藝術形式也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歌劇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藝形式之一,中國的音樂創作者們努力探尋一條帶有中國烙印的中國化新歌劇,涌現出了大批高質量的中國題材的歌劇。本文以歌劇《紅珊瑚》中女主人公珊妹的唱段《海風陣陣愁煞人》為研究對象,從該歌劇的創作背景出發,深入分析這個唱段的音樂風格和人物形象,并重點對演唱要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珊妹 紅珊瑚 演唱技巧 演唱方法 特點
歌劇這個西方音樂藝術的表演形式,傳入中國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在這一百年間,中國的歌劇創作家們經過幾代人前赴后繼的努力和無數次的創作嘗試,產生了一大批有質量有口碑的歌劇作品,新中國成立初期呈現出了大量的歌劇作品。
《紅珊瑚》這部歌劇,以其創新性吸取民族民間音樂中戲曲的節奏與調式特點和大膽的使用以往中國歌劇所較少采用的戲曲音樂的朗誦手法,成為了在當時乃至現在依然是活躍在舞臺上經久不衰的劇目,被幾代人傳唱。
這部歌劇代表了當時尚在探索階段的中國新歌劇的創作方向,是創作中國化的、能夠融入普通民眾生活中的歌劇作品。其中,珊妹的唱段《海風陣陣愁煞人》是一首民族聲樂領域女高音歌唱曲目中的經典曲目,也是一首極具戲劇性、極具演唱難度的曲目,對于演唱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技巧要求,所以本文不但將歌曲的風格特點闡釋清楚,且逐句逐字的將歌唱中的演唱技巧、演唱方法詳細地闡述出來。
一、歌劇《紅珊瑚》的時代背景
歌劇《紅珊瑚》創作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一部由多個歌劇創作者共同努力創作的歌劇,該歌劇匯集了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的鐘藝兵、單文、趙忠、林蔭梧四位編劇以及胡士平、王錫仁兩位作曲家的集體智慧,這部歌劇中的選曲《海風陣陣愁煞人》、《紅燈頌》、《珊瑚頌》等膾炙人口的唱段至今還被人們演唱。《紅珊瑚》以其曲折多舛的故事情節,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生動靈動的人物形象以及融合民間特色的音樂形式,帶有鮮明烙印的民族風格,成為了中國歌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歌劇《紅珊瑚》是中國勞苦大眾在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頑強抗爭中的縮影,講述了生活在珊瑚島上原本辛勤勞作的漁家女兒珊妹與父親相依為命,漁霸的苛捐雜稅日益繁重,父親大病在床無藥醫治,命懸一線;原本與珊妹青梅竹馬的阿青哥也被漁霸壓迫陷害被逼逃亡,為救父親珊妹只能忍辱負重去漁霸七奶奶家希望可以為父親賒到救命的銀錢與湯藥,怎料卻被七奶奶脅迫嫁與國民黨的一位長官為妾,途中不堪漁霸欺凌被逼跳海逃脫,卻陰差陽錯巧遇解放軍偵察參謀王永剛和戰士阿青,最后與解放軍戰士和漁民的共同努力下一舉搗毀漁霸巢穴粉碎了漁霸的專治,并且幫助解放軍戰士渡海,最終解放了珊瑚島。
該歌劇中珊妹出場時的唱段《海風陣陣愁煞人》就是極具戲劇性、藝術性和欣賞性的作品。珊妹為了還債給爹爹治病,被逼答應漁霸七奶奶將自己租給竇司令為妾,躲避漁霸欺凌途中被逼跳海逃脫,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該選段將珊妹內心的痛楚、孤苦無助,與相依為命的父親命懸一線的焦急與心痛,憤恨的情緒將苦難深重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專業民族聲樂女高音音樂會表演以及民族聲樂教學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曲目之一。
二、《海風陣陣愁煞人》的音樂風格
眾所周知,歌劇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就是戲劇性和音樂性,在西方歌劇的發展過程中,重歌還是重劇的問題一直是圍繞在歌劇創作領域的首要問題之一,從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重劇多于歌,到莫扎特的歌劇發展中重歌多于劇,最后到威爾第的成熟的歌與劇的平衡階段,西方歌劇經過了漫長的成長之路。在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音樂融合并進行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的歌劇創作者們經過了無數的努力與挖掘。《紅珊瑚》這部歌劇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具創新性意義的歌劇,其中的多個唱段都能夠體現這種歌劇平衡的智慧。這部歌劇在音樂創作上,探索了一套屬于新中國歌劇創作的獨特風格和手法,采用了專屬于中國的民族戲曲的方式,在音樂的表現元素上積極提取了流傳數百年的戲曲音樂的朗誦性和戲劇性的優點,并且在調式與節奏節拍上大膽地采用了傳統戲曲音樂的節奏板眼變化和跳躍的調式轉換等手法,這樣不但吸收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戲曲類音樂的曲調和這種表現手段,借鑒了河南地方戲曲的音樂元素,同時兼容并蓄地以多種類型的戲曲為基礎,衍生出了具有歌劇色彩的漁歌號子,并且恰如其分的吸收了歌劇起源地歐洲歌劇的一些表現手法,例如伴唱、重唱、混聲合唱等演唱形式,還將民間音樂藝術中的幫腔等演唱形式納入其中,戲曲性的元素十分明顯,最能代表該劇風格特征的獨唱選段要數珊妹的唱段《海風陣陣愁煞人》。這首詠嘆調在很多方面,都帶有明顯的中國化烙印,并且在歌與劇方面突出的體現了中國新歌劇的平衡與多變。
1.在節奏方面
《海風陣陣愁煞人》這首詠嘆調創新性的運用了河南民間戲曲中多變的板眼形式,使之節奏靈活多變,用以突出這首選段具有一定戲劇沖突的特征。這種多變的板眼形式體現在雖然每一段板式都同源于一個曲調,但是卻在旋律的發展過程當中,采用了更為豐富的板式和節奏,輔以演唱速度的明確變化,并且將這些元素有機銜接,雜揉出豐富多變的板眼結構。
例如:《海風陣陣愁煞人》這段音樂就是通過曲目起初的導板迅速過渡到慢板,之后又摻夾了戲曲及曲藝中的二六以及流水,加之散板節奏的顯著變化,使得音樂元素雖然貌似跳躍但實則銜接卻更加緊湊。
通過這些節奏方面的特殊處理,可以將音樂中的情感得以暢快淋漓的抒發,同時形成造成人物情感劇情的跌宕變化,從而更加生動細致地刻畫了主人公珊妹內心的變化,成功地通過音樂中節奏的變化,鮮明地體現出戲劇人物在戲劇發展中的內心沖突以及變化。
2.在唱腔選擇方面
該選段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河南民間戲曲的音樂元素,所以在唱腔的選擇與安排方面,則具有一定革新性的采用了戲曲韻味以及拖腔和幫腔的風格特點。幫腔既襯托了演員的唱腔,又渲染了舞臺的氣氛,同時也更加深刻形象的敘述環境和劇中人物的心情。在這首詠嘆調中,并沒有看到原本傳統民間戲曲的韻味,而是經過了歌劇化的戲曲韻味,集中體現了在戲曲化的曲調和戲曲化的咬字及唱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所謂戲曲化的唱法,最顯著的表現在歌唱咬字的拖腔上。例如,在唱段第一句海風陣陣愁煞人的“人”字之后,選擇安排了一個曲藝表演中最為出彩的拖腔,與戲曲中的“叫板”相類似,這種融合了戲曲唱法拖腔的應用,使得歌劇中的主人公珊妹在此時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伸張和延展,自然也表現出歌唱者高超精湛的演唱技巧,借此烘托劇情氣氛,將音樂引入小高潮,同時也與聽眾產生了更多的吸引與共鳴。
3.在伴奏音樂方面
在節奏和唱腔的特點只是其中的兩方面,對于這首詠嘆調來說,伴奏音樂方面也是極具風格特色。在伴奏中加入了戲曲及曲藝中常常出現但歌劇中很少使用的鑼鼓點,還配合了戲曲念白的表演元素,不但加強了戲曲元素在西洋體裁的音樂中配器的協調性,還可以突出人物內心、情緒,塑造人物形象,同時烘托音樂使之形成“緊鑼”與“密鼓”或是旋律平和舒展的音樂情緒。
例如:開頭第一句“海風陣陣愁煞人”的“愁煞”之后加入鑼鼓點,逐漸引入句尾“人”字的重咬緩吐,采用這種形式的伴奏不僅能使樂句更富有感染力,又能挖掘人物內心,將主人公珊妹對現實的不滿,內心濃濃愁郁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其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三、《海風陣陣愁煞人》中珊妹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演唱要點
在這首詠嘆調的第一句(見譜例1),就是由戲曲中常用的散板開始,在開始進唱后,第一個字“海”就具有倚音的裝飾音,所以在唱出第一個音時就要略微將氣息沉下,“風”字則是搭在“海”字上由氣息托出,將氣息保持在丹田的同時,將聲音甩在頭腔之上,這樣才能夠表達出珊妹內心的痛楚與孤苦無助。
之后的“陣陣”二字的余音需要做出順波音的裝飾音,并且在小字一組的a音上略作停頓,“愁煞”二字是此句中的兩個重音,并且要略微斷開,將這兩個字演唱的清晰有力,在之后的二分休止符處調整氣息以及演唱狀態,演唱至“人”字時要清晰的將字唱在口腔前段,“哪”字則是本句的難點,尤其在演唱高音小字二組的a音時要提動笑肌,抬起軟腭,并將下巴放松,使得口腔放松打開,同時將聲音送到頭腔,運用戲曲中的拖腔拖住,并且準備好小字二組的d音上的河南豫劇借鑒而來的甩腔,這樣才能完整的將開場句的精彩部分完全呈現出來。
從“風聲緊浪滾滾”起這一句是珊妹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生活,在這一句中,“風聲緊”三個字之后的順波音裝飾音是音樂表現的重點部分,“浪滾滾”三個字表達了漁家打魚的艱辛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在“不憐”兩個字和“打漁的人”幾個字的演唱時,要運用聲斷氣不斷的頓挫演唱方式,表達出珊妹孤苦無助內心悲憤的情感。
在“爹爹染重病“到”漁債逼死人”(見譜例2),這一句中,切分的節奏再一次出現,在“爹爹”二字上面出現的切分,切分音的重音成了這一句的重點,要將“爹爹”二字突出,爹字略偏閉口音,所以依然要將軟腭提起,保證口腔內部的放松與打開,讓爹爹二字自然地演唱出來,同時又表現出珊妹對相依為命的父親命懸一線的焦急與心痛。
接下來的“漁家苦難幾時盡”這一樂句,是該詠嘆調中段中的高潮樂句,這個樂句深刻的表達了珊妹對于漁霸的痛恨,以及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苦”字上的小字二組的a音也是本段的最高音,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將氣息吸深、吸通,尤其是下巴與喉部都要穩住,將憤恨的情緒表達出來,將苦難的深重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聽說是大陸上烏云散”這一句中(見譜例3),歌曲的速度回到了原速,在演唱這一句時要感受珊妹向往烏云散的激動的情緒,以及對生活充滿新希望的興奮。這一樂句與之前的部分能夠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演唱時的音色要明亮很多,所以氣息更要支撐住,在咬字與吐字方面更加清晰明亮,盼望著解放軍可以驅散愁云,讓辛勤的漁家兒女得以遠離欺凌。
“此話想必都是真”樂句時,演唱的速度要突然慢下來,珊妹十分盼望能夠得到解放,但又害怕這樣的希望化為泡影,在演唱中突出重點的唱“是真”二字,用期盼的心情去演唱。對上一句與下一句形成對比,突出珊妹糾結的心緒。
在后面的段落中,演唱“淚眼望穿千重浪”時要將氣息放寬,胸腔打開,聲音充分舒展,演唱時要在腦海中勾畫出珊妹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表達出珊妹對于新生活的向往,心情的澎湃。到“但愿救星早降臨”(見譜例4)這句時,要在速度方面做出相對明顯漸快,口腔頭腔與胸腔都要積極打開,將咬字與氣息妥善的貼合,這樣可以使樂句更加寬廣積極,表達出珊妹對于解放的渴望與信心。
演唱到整個詠嘆調的最后部分時,是珊妹在經過了痛苦的掙扎之后,決定忍辱負重去漁霸家為父親賒藥救命,所以在“擦凈臉上淚”這一樂句和“忍住心頭恨”這一樂句能夠明顯感受到樂句旋律走向方向是往低音區發展的,要將女高音相對薄弱的低音區表現的穩定,一是需要沉穩的氣息,二是需要穩定的喉部。演唱過程中始終將氣息與咬字緊密勾住,氣息與喉部都不能提上來,并且適當加重力度,這樣才能夠表達出珊妹無助無奈、悲憤交加的心情,音色才能穩定,情感更加堅定。“珊妹賒藥登豪門”,此句中旋律回到了四二拍子,演唱速度突然減慢,這一句的旋律悲傷又凝重,意味著珊妹回到了現實之中,每個字都要咬得堅定頓挫,氣息略向外推送使得音色圓潤又渾厚,同時加強腹部的肌肉支撐氣息,旋律減慢之后回到主音,聲音斷開但情緒要繼續延續,表達著珊妹與漁霸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勇氣。
綜上所述,海風陣陣愁煞人這一歌劇選段在每一句的歌唱方式以及技巧方面都有著一定高難的技巧要求,需要在練習時不斷修煉,使自身的演唱修為更加提高。
結語
歌劇《紅珊瑚》作為中國歌劇發展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其中的選段《海風陣陣愁煞人》在保留地方音樂特色的同時還吸取了其他新的音樂元素,以其獨特的帶有中國特色風格的創造性特征在民族聲樂演唱領域經久不衰。本文通過對整部歌劇的創作背景分析和個別唱段的風格分析兩種角度深度剖析了本文研究對象的特點特征。重點分析了從節奏、唱腔、伴奏等多個方面,并將研究主體唱段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細化至咬字、吐字、氣息、位置和情緒進行了詳盡的論述。筆者在這里希望中國民族歌劇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能夠被更多的人傳唱,也希望創作者們能夠寫出更多、更好的中國民族歌劇。
參考文獻:
[1]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2]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趙世蘭,楊林.20世紀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中國聲樂藝術[J].黃河之聲,2009(3).
[4]王小寧.20世紀中國歌劇對戲曲諸因素的吸收[M].福建師范大學,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