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瑩
摘 要:視唱練耳教學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學科。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科學教育手段逐步應用到視唱練耳教學實踐當中,現代數字化的多媒體技術進一步促進了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本文結合新時期音樂教學的要求,探討教師如何應用好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視唱練耳教學的教育方式,提升視唱練耳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視唱練耳 數字化 多媒體 高校教學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提高的必要教學手段。音樂的復雜性以及多樣性是眾所周知的,其組成要素有旋律、節奏、和聲等多部分。要掌握好音樂科學,就離不開具有基礎性的視唱練耳教學。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視唱練耳學習,并且科學合理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穩步提升相關音樂知識理論水平,達到預期的專業學習效果。因此,多媒體技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也成為必然。
一、視唱練耳學科的發展
在我國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的基礎教學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階段。逐步由簡單零散的教學方法到現階段的系統化教學,由視唱練耳教學初步形成,直至成為音樂基礎教學的重要學科。國內有關其教學以及專業知識的著作較少,更多的是由國外引進。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音樂教學大量從前蘇聯引進有關視唱練耳的教材后,很大程度促進了我國音樂教學的發展。而近些年,隨著音樂教學的不斷完善,大量系統化的有針對性訓練目的的視唱練耳教材不斷涌現,不論從教學目的還是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上均豐富了我國視唱練耳教學。結合現階段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地對視唱練耳教學進行講解,并且加大了對音樂教學的實用性研究。從各種唱法練習到聽辨聽寫、改錯、填充、分析等多方面內容對學生進行訓練,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完善了教學規范性,促進了我國音樂事業的更好發展。
二、新技術條件下傳統視唱練耳教學變革的必然性
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由于教學用具有限,主要運用的是鋼琴、電子琴等,教具更多的由教師掌握,整體教學情況由教師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確立,學生的參與性及自主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受到限制。教師在課程教授過程中也會由于單一的教學手段使課堂缺少活力,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匱乏的教學資源不利于學生的多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導地位也阻礙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創作能力的培養。
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在音樂教學中,現代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融入以及相關專業的教育軟件的引入豐富了高校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教學改革以及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運用科技手段以及專業的軟件,查找多種不同級別不同難度的訓練習題以供學生練習以及參考。利用不同教具不斷的對各類音符、節奏、旋律的播放中,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辨認能力以及對音響效果的準確把握,使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對照訓練過程中對其產生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以及更改,增強課堂活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三、視唱練耳教學的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應用
1.音程、和弦訓練
音程與和弦的聽辨是視唱練耳課程當中的最基本的訓練項目,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各度數關系的音程、各種結構的三和弦、七和弦原轉位的色彩效果,并且準確地寫出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電腦等數字化終端多媒體軟件選擇不同音色的樂器來進行聽辨,在完成傳統的和聲性組合的同時,還可以對多種樂器的聲音效果進行辨析,而不是只停留在鋼琴音色的效果上。在這些軟件中可選擇常見的樂器,如西洋樂器中使用較多的小提琴、吉他、圓號、長笛或是電鋼琴;中國傳統樂器中較常用的古箏、二胡、琵琶等等。這樣的訓練既可以完成基礎性的音程與和弦的聽辨,同時還對常用樂器的不同音色進行了學習與對比。還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輔助練習,例如可以用電腦等數字化終端播放帶有各種不同性質的音程與和弦的旋律片段,根據所表現的和聲效果,學生需要準確地選擇出音程與和弦的名稱,體會不同性質的音程與和弦在實際作品中所表達的不同的色彩、情緒,加以熟知并記憶,對今后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起到了較大的幫助作用。
2.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沒有節奏的音樂是不存在的,音樂中節奏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往這種訓練的實施都是由教師彈奏而學生書寫的傳統形式,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進步,節奏教學訓練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近日,一條關于八分音符與休止符節奏教學訓練的視頻在移動互聯網上被大量轉發分享。視頻中12種常見的基本節奏型被設計成255種組合類型,跟隨著單位拍的速度,在屏幕上不斷變化出現著的不同的音符組合圖像。沒有過多的考慮時間,要求學生立即進行節奏的模打練習,4/4拍子,速度較快,動感極強,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場精彩的電子競技游戲,寓教于樂的同時,精準地完成了八分音符與各種休止符的組合練習,達到了極好的訓練效果。這樣的練習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反應能力,要求學生對不同時值的音符組合效果要十分的熟悉,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才能很好地完成這樣的訓練。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可以快速地提高節奏的識別及書寫的能力。
另一段網絡視頻中,一對青年男女伴隨著音樂,利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隨著音樂的起伏流動,將不同長短、強弱的節奏型敲打出來,形成了一段極美的律動練習,它的完美程度就是一部唯美的舞臺表演劇,讓人感慨音樂的偉大。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教師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音樂教學的最新實踐,如果將這些全新的教育方式引入現階段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節奏訓練環節上,將取得意外的收獲。
3.旋律訓練
一直以來,視唱練耳課程當中的旋律聽記環節是學生們最為薄弱的部分。老師彈奏學生聽記的這種傳統的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其結果多數是記不住、寫不出來。如果借助多媒體軟件的幫助,情況將會得到大大的改善。新的教學方式需要為學生準備一臺電腦、一個耳麥和一個可連接電腦的小型音樂鍵盤或者是一個安裝有旋律訓練App應用的平板電腦。首先學生們需要通過在連接電腦的耳麥中播放的音樂片段進行聽覺記憶,然后在鍵盤上彈奏出所聽到的音樂片段,這時,電腦上便會自動將學生所彈的音符顯示出來,老師會在電腦的終端看到、聽到所有學生們的完成情況,并進行及時的批改,錯誤的部分馬上更正。當學生們在彈奏出正確的旋律后,電腦中將會自動播放帶有伴奏的旋律曲,讓學生們聽辨其色彩。這樣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們的課堂參與性,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4.視唱訓練
視唱練耳課程當中除了聽寫之外,還有一項占有比重非常大的視唱訓練,要求學生要做到看譜即唱,個別專業還需要學生達到多譜號自彈自唱的程度。以往的教學模式只是老師鋼琴彈奏伴奏譜,學生跟唱,要想提高得快,只能靠學生課下多多練習。在數字化多媒體教學的情境下,學生可以通過帶有原譜伴奏的軟件,先看、聽來熟悉視唱的旋律,然后結合電腦伴奏在鍵盤上完成自彈自唱視唱的部分。單聲部達到了訓練的要求之后,可以進行二聲部甚至是多聲部的視唱練習,一個人承擔兩項任務,彈奏其中的一個聲部,而口中將需要演唱其余的聲部,可根據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要求來不斷加大訓練的難度。
四、視唱練耳教學中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發展現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國內出現了電化教學,這可以視為多媒體教學的雛形。到九十年代末,出現了以計算機為核心,運用多種教學軟件和數字化素材來開展教學活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模式。它逐步取代了過去的各種電化教學手段,完成了由模擬技術時代到數字技術時代的轉變。目前,移動互聯網和各種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使得手機、pad等數字化移動終端深入人們的生活,在許多工作生活場景中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個人臺式電腦。同樣,在視唱練耳教學的數字化多媒體實踐中,數字化移動終端及相應的App應用也將成為主要教學工具。當下,相關的應用程序分為國內、國外兩大類別。
國外的視唱練耳教學應用程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EarMaster School”(視唱練耳大師),它是來自丹麥的多媒體音樂教育學習工具。共分為音程比較、音程識辨、和弦識辨、和弦轉位、和弦序進、音階識辨、節奏視奏、節奏模仿、節奏糾錯、旋律聽寫等十大類別。在練習中,EarMaster School將隨機播放一些曲調或節奏進行提問,然后讓你回答并檢驗答案的正確與否。EarMaster School自帶的輔導課程可以適時幫助調整學生的學習進程難度,靈活彈性的練習設置還允許學生配置適應自己的每一個練習項目。
在國內,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視唱練耳教學應用是“音樂幫”。這個應用程序從體系化,多元化,程度化,趣味化等多個維度入手,編制了大量的練習題庫,采用先進的交互體驗技術,滿足了從業余學習到專業訓練的學習需求。前不久上架的《法國視唱》,采用慢中快三種速度及跟譜式演唱,滿足學生從張不開口到熟練掌握技巧進行多變視唱,此項練習本是進入專業音樂院校后的學習科目,但經過技術改良和專業方面的優化,從而改善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練習興趣,成為了廣大音樂學生的課后練習伴侶,專業老師的教學輔助工具。
結語
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數字化信息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現代技術的支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融入數字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促使視唱練耳教學由抽象感知到具象理解的一個過程。從傳統教學中的“聽”到數字化多媒體教學的圖像、文字等具體地“看”,從被動的聽講到主動的參與教學中的各種互動中。在此過程中使教學發生了質的轉變,縮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加強視唱練耳教學的真實感,促進學生在意識上對音樂產生更深遠地探究,擴大學生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因此,科學地將數字化多媒體手段運用到視唱練耳的教學中,可以推動其教學模式的改革,順應時代的發展,更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結合傳統教學經驗,提高整體視唱練耳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晨.談高校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的即興創作[J]. 音樂創作,2016,06:185-186.
[2]安雪.視唱練耳教學點滴談[J]. 當代音樂,2016,16:16+22.
[3]趙盈娜.論視唱練耳課程中的趣味教學[J]. 當代音樂,2016,23:33-34+37.
[4]劉琨.視唱練耳訓練內容及方法研究. 大舞臺,2010(4)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