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宏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教育中,閱讀教學是教學實踐的關鍵組成,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寫作以及表達等能力。基于此,對影響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性的因素展開分析,并對如何促進其有效性進行策略探析。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閱讀量的提升會對最終的知識運用起到明顯的提升作用。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小學作為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更應重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提高,以此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一、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師因素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其有效性的影響最為直接的為教師因素,唯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確保其閱讀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1】。具體來講,教師首先需具備責任心,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詳細備課,從深度與廣度方面做好知識的收集;其次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所授知識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將閱讀文本中的核心思想傳遞給學生;最后需具備良好的執教技巧,通過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2.學生因素
學生作為閱讀教學中的關鍵主體,不應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應促使其成為主動的閱讀教學參與者,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智力方面不可控,也顯然不是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學生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動機與習慣等方面。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
1.制定合理的閱讀教學目標
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出發去制定合理的閱讀教學目標,不應制定過高的目標而導致難以完成,也不應制定過低的目標而無法激發學生語文積極性【2】。具體來講,首先目標制定要能夠引導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增長見聞與閱讀量,提高語文知識儲量與文學素養;其次,結合不同的教材內容去進行目標制定,確保與語文課題教學目標相契合;最后,不可制定“大空話”“口號式”的教學目標,要能夠通過閱讀教學進行深刻思考,使得教學目標更加具體、清晰。比如,在進行《巨人的花園》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時,教師便可采用對比的方式,將教材中花園和巨人之間發生的改變進行形象描寫,進而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隨后便以“懂得分享,關愛他人”為主題的思考作為該節閱讀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2.以興趣培養去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為進一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則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使其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具體來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可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一些問題的提出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所激發的興趣去進行教材的閱讀,這樣便可避免學生漫無目的閱讀而導致效率不高的問題出現[3]。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去進行課件播放,而生動直觀的課件往往對小學生能夠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能夠有效激發其閱讀興趣,使其主動投入到教材閱讀當中。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故事的水墨動畫片,讓學生在閱讀前能夠對整個故事產生興趣,進而讓學生對故事進行復述,這樣一來,在隨后進行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就會有明顯提升,教學有效性也會有明顯提升。
3.尊重學生思維特征去培養其想象力與創造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思維靈活且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閱讀中常常會對教材產生各不相同的理解。基于此,教師要對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有充分的認識并給予極大的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與批判。同時教師還需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思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對其創造力與想象力重點培養,在閱讀思維的啟發下對文章的深刻內涵予以準確把握和理解。比如,在講解《小橋流水人家》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可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能夠往正確的方向去理解教材中作者表達的內涵,如“從這篇文章的題目中同學們能夠想象出怎樣的畫面?”“小橋、流水與人家,這幾個景象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腦海中結合自己的想象去構建畫面,進而敢于表達出各自心中的觀點,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也使得學生對文章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也需要教師投注一定的時間與精力,通過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去提升其有效性,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以及學生識字、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能力,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當然,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圍繞教材展開,適度去拓展課外閱讀資源,在多種方法的并施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維.小學語文課內閱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5(5):203-204.
[2]仲曉英.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教育(文摘版),2016(12):244.
[3]周彥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