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萍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新界定,提出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強調讓學生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性;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學生提高語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兩個基地,一是閱讀,一是生活,但學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親自體驗,只能通過讀書來增加閱歷,所以,閱讀是增強語文能力最根本的環節。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的時間比例達到60%~70%。同時,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一般會寫的學生也恰恰就是那些會讀的學生。不管是課程標準還是大綱,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能讀會寫的能力,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使用語言,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閱讀文章的語感。本人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針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以下幾點相關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問題導入。如,“看到這些,使你想到了什么?”“這個人物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運用這些問題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在講授《草原》這一課時,我采用了這樣的問題導入:“同學們,你們對蒙古族的傳統文化有多少了解呢?內蒙古的風景是獨樹一幟的,他們也有著與我們漢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那么,讓我們隨著作者一起走進美麗而獨特的內蒙古大草原吧!”通過這樣的問題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閱讀,去思考。再如,在講《草船借箭》一文時,在講課前我先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文中這個‘借字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體現諸葛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學生學習這篇文章之前,先提出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會邊讀邊思考。學生在閱讀完之后,還會自己解決一部分問題,對于不懂的問題便會以充滿期待的心情等待老師的解答。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置入一個探索的情境中,讓閱讀變成一件趣事。
二、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反復朗讀文章,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字句的分析能力,體驗文章的節奏美和音樂美,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學生練習語言,增強語言的流暢程度。例如,在《白楊》一文中,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筆刻畫了一個艱苦創業的父親,歌頌他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樹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朗讀這一教學手段,讓學生多次與文字接觸,反復誦讀課文,尤其是“父親”贊揚白楊那段話,使學生充分學習白楊身上堅強的品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和人物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朗讀邊思考:“‘父親為什么要跟孩子們講白楊的特質?‘父親這樣講是想告訴孩子們什么道理?”通過這樣一種思考式的朗讀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白楊”和“父親”的形象有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朗讀、前后桌分小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進行課堂隨寫,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讓學生充分學習作者文章的構思、寫作手法、背景置入等方面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增加課堂隨練環節,讓學生讀寫結合,學會運用知識。例如在講授《橋》一文之后,我給學生安排了這樣的課堂隨練,讓學生針對文章第一句“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進行擴寫,要求學生至少運用一個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教師組織學生課堂隨練,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延伸課堂內容,開展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篇幅有限,文章類型也相對于單一,再加上課堂時間也不是很充裕,學生獲取的知識有限,所以,教師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生語文的閱讀能力,拓展課外閱讀是關鍵。學生只有廣泛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才能拓寬其知識面。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讀書活動,也可以在教室放一個小書架,開展學生之間共享圖書的活動,也可以舉辦朗誦會、演講等活動,促使學生更加廣泛地閱讀課外文章,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總之,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對于學生知識的吸收和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依照新課標的要求,不斷提高自我文化素養,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探索出更有效的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尹海梅.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教育科學,2011(12).
[2]林文蘭.試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0).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