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 徐成家 周玉龍
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因此,為了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課題從供給側研究安慶市茶產業目前發展狀況,分析面臨的困境,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基于此,我們通過實地調研,網上資料收集,數據整理以及理論分析,從茶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然后分析出安慶市茶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我們提出一套有效的地方茶產業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調整茶產業結構,提高茶葉品質與安全,降低茶葉生產流通成本,促進茶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關鍵詞:安慶市;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的產茶大省安徽,盛產各類優質茶葉。近年來,安徽省茶產業正穩步發展,茶葉的產銷量都在不斷提升,茶產業收入也成為了產區農民生活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將全省茶產業發展做橫向的比較,安慶市茶產業發展速度十分明顯地滯后于其他市(區)。如何充分發揮安慶茶葉優勢,振興安慶茶產業,這是目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急待解決的一項課題,同時也是減輕城鄉經濟兩極化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安慶市茶產業為例,在對岳西、太湖、潛山、桐城、宿松茶區茶產業調研的基礎之上,仔細分析了安慶茶產業存在的不足,探討深一步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一、安慶市茶產業發展現狀
1.安慶市茶葉生產總體情況
安慶全市共15000多平方千米。安慶市自古就有六山一水二分田的美稱,原因就是境內多山地丘陵,擁有中山林茶牧區和低山林茶農區。又因為安慶地處在北緯30度附近,多云霧繚繞天氣,氣候溫和濕潤,土壤PH值在4.7-6.2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土壤、溫度、光照、濕度十分適宜茶樹和茶葉生長,自然也就孕育出了“茶以皖山為佳產”的安慶茶。
安慶市茶園面積17963公頃,其中投產園12236公頃。從表1可以看出,截止2015年底,茶業總產值12801噸;截止2016年底,茶葉總產13007噸(安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絕對值只增加了206噸,增長率僅為4.1%。由圖可以清楚的看出,近三年來茶產業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安慶茶葉發展緩慢。
由表2可以得知,安慶市茶產業以綠茶為主,占到全市茶葉總產量的97.9%,在地域分布上以岳西縣為最,總產量達到全市的38.5%,其中岳西的綠茶產量更是達到全市綠茶產量的39.4%,其次便是多山地丘陵的潛山縣和太湖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紅茶只有潛山縣生產,產量為20噸。由此可見,安慶市的茶葉生產種類以綠茶為主,兼有少量的綠茶紅茶白料和其他茶葉,種類較為單一;安慶茶葉地域分布較為集中,主要是多山的岳西、潛山和太湖縣。迎江區和開發區茶產量為零。
2.茶園
安慶市全市擁有近18000公頃的茶園,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約占到茶園總面積的1/5;地方優良群體品種茶園近乎占到全市茶園總面積的一半。如此優良的茶園,為生產品質優異、色香味俱佳的安慶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國家、省級權威機構認證的無公害以上茶園達到13514公頃,占茶園總面積的3/4。
3.產業化程度
近年來,安慶市加大了對茶產業技術的投入,逐步推廣了名優茶機制、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無公害茶葉生產等關鍵技術,多次對產茶大縣太湖、岳西等進行技術交流。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初制廠710座,年加工能力5000噸,茶葉制作超九成實現機械生產。初步形成了基地生產農戶全權負責、茶葉加工茶廠一力承擔、茶葉銷售交由名茶公司和茶葉經紀人的產業化模式。這種專業化的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更有利于各司其職,提高茶葉品質,打造茶葉品牌,提升大國工匠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茶葉品種較為單一,高低端市場定位不準。安慶本地人習慣于喝綠茶,此習慣沿襲下來,所以從古至今安慶地區都以生產綠茶為主,而對于紅茶、黃茶、白茶、青茶和黑茶的生產卻少之又少,難以滿足現代化的世界性市場;安慶市因地理條件較好,茶葉質量尚佳,但是多為中低端產品,難以滿足現在經濟形勢下消費者多方面的需求。
2.成茶的品質不佳,制作工藝落后。上文提到因為地理氣候等各方面優異條件,安慶茶葉(采摘新茶,未加工)質量尚佳,但是基于安慶市茶葉協會的調查,安慶市重點產茶縣中(尤其是岳西縣、太湖縣和潛山縣),九層以上都存在著小型茶葉加工廠過多、設備老化、產品質量無保障、衛生指標不合格等問題。
3.茶葉種植分散,種植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管理方面,茶農專業技能缺乏,茶園病蟲害的不合理防治,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差、交通不便、土壤流失等現象嚴重。茶基地建設方面,缺乏集便利的交通、合適的坡度、成片的山地與一體的標準化場地,同時也缺乏科學的空間規劃。同時,農藥化肥的使用沒有科學的計算,農家肥等有機肥的推廣力度不夠。
4.與相關產業的結合不夠緊密。中國的茶葉使用范圍絕不僅限于茶葉、茶飲料,因為茶產業不僅是農業產業范疇,更是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牽涉到眾多領域。當前,安慶市茶文化的宣揚、茶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與旅游景點的無縫連接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在茶葉新產品開發和與其他行業結合方面安慶市與省內和國內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茶葉綜合利用率十分低下。
三、建議與對策
1.優化茶產業結構,明確區分高低端消費人群,定制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茶葉,實現精確的市場定位。這里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茶葉的種類,安慶市應該著力發展具有優勢的綠茶。同時,在桐城、懷寧宿松等地區,應當結合當地優勢發展生產其他茶葉。最終安慶市將形成一個以綠茶為主,其他茶葉種類為輔,種類齊全品質優良的產茶大市。二是茶葉的高低端產品類型,名優綠茶品種最多,產量占名優茶總產量的八層以上。名茶有著眾多優秀的特點:茶樹古樸茂盛,品種優良,采摘精細,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口味獨特。安慶市的名茶有天柱劍毫、岳西翠蘭、天柱弦月、桐城小花等,應該加大安慶茶葉品牌的宣傳力度,擴大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2.培育品質好、產量高的茶葉,從源頭提高茶葉品質與安全;更新制茶機器設備和優化手工制茶工藝,從流程中提高品質;加強茶葉的密封儲存,避免運輸與銷售過程中品質下降。
3.發展茶葉適度規模經營,是加快茶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條件。整合各個地區分散的茶園和茶廠,利用區位比較優勢理論,在不同區域生產不同類型的茶葉。這樣有利于激發茶農 “改結構”的動力,延長茶葉產業鏈,實現茶產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生產綠色、生態茶葉產品,增加茶農收入,都離不開適度規模經營。
4.實現茶產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延伸茶葉產業鏈條。首先,推進茶葉產加銷一體化,推動茶產業的轉型升級。支持茶葉公司及茶葉企業在農村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將茶商的雄厚資本與茶農的精湛種植、制茶技術相結合,實現產量和品質的飛躍。同時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使茶園的新鮮茶葉和成品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交到銷售商和消費者的手中。其次,進一步拓展茶葉的多功能性。目前的茶業僅僅依靠自身是無法做強做大的,要加大對茶葉非傳統功能的開發,努力與飲料廠、旅游景點、酒店等進行商業交流,同時應該利用名人效應進行宣傳。支持茶葉進景區、進酒店賓館,在市內開展具有標志性和影響力的一些茶事活動,進一步鞏固提升本地市場;三是組織企業參加各種茶博會、茶葉經銷商大會等宣傳推介活動,提升安慶茶的知名度。
5.結合流行元素。當今的商業模式與以前大不相同。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企業不僅僅要做好自己的產品,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也要結合當下的流行元素,做好市場營銷。尤其是借助于互聯網流行元素傳播速度相當之快,這既給安慶茶葉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流行元素變化的也相當之迅速,也給我們的營銷增加了難度。我們的營銷不僅要有傳統廣告的各種優點,更要具有敏感度和先見性。對于中老年人推出養生茶系列,對于青年人推出高端禮品系列,對于青少年則要結合網絡流行元素,注重時效性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查道生.關于建設安慶現代茶產業的構想[J].茶葉通報,2007,29(2):56-58
[2]蔣敏,章傳政,徐雯翔.安徽省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中國茶葉加工,2017(1):13-19.
[3]陳兆清.六安市茶產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0).
[4]安慶市統計局.安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05 -2016.
[5]和龍,葛新權,劉延平.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及對策[J].農村經濟2016(7).
作者簡介:葉茂(1997.01- ),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國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