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放
摘 要:政治環境的改善是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得以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中存在著人民群眾缺乏深刻認識、執政黨和參政黨缺乏足夠支持和重視、法律缺乏深度規范等現象限制著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探討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觀、推動黨際間的多向互動、完善法律體系、提高民主意識和能力等途徑,為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構建一個正氣充盈的政治環境。
關鍵詞:新時代;政治環境;民主黨派;基層組織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61-02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政治環境的改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的政治生態。”[1]26民主黨派作為重要的政治主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內在要求良好的政治環境。但立足于實際,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中的不良風氣仍較為突出。因此,對政治環境與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對不良風氣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探尋改善政治環境的實踐路徑,推動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重要價值。
一、政治環境與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之間的關系
(一)政治環境的含義和特點
政治環境“即以政治為中心事物,綜合考察政治與其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2]150。互動范圍內的事物現象既包含相關的政治現象本身,也涵蓋政治中心輻射范圍內的自然人文體系的各個方面。
政治環境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整體性。政治環境內部某一因素的變動會引起其他因素和整體的變化,對處于中心事物的政治主體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同時,屬于不同類別和處于不同層面的要素以一定的規律和模式坐落在系統內部,從不同方位和力度對政治主體施加影響。第二,可塑性。政治環境在總體上是穩定的,但卻無時不在發生變化,在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政治環境諸要素結構分布和發生作用的規律性的基礎上,政治主體可以利用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去塑造政治環境的存在狀態。第三,復雜性。政治環境的組成要素涵蓋面廣泛,多系統要素相互交叉現象明顯。同時,各要素和政治主體之間,各要素相互之間的作用方式也呈現著復雜性和多樣性,難以準確預見和把握。
(二)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與政治環境的雙向需求
1.良好的政治環境有賴于基層組織的積極營造。盡管政治環境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一般主體力量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環境的整體轉變。就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周圍的政治環境而言,基層組織可以在認識和把握政治環境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政治環境小范圍內、短期的良性變化,為以后較大范圍,長期的轉變奠定基礎。從自身出發,以良好的思想狀況,精神風貌和工作作風應對周圍的政治環境;從溝通入手,以嶄新的姿態維護參政黨與執政黨以及參政黨各級組織之間的團結、以充足的信心接受群眾和社會的審視、以堅決的態度反擊不良言論。
2.良好的政治環境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圍。在良好的政治環境下,民主黨派基層組織通過培訓學習、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阻礙更少、效果更佳,使得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政治特色和政治優勢能夠得以充分展示,在吸引優秀青年和人才方面獨具特色。毛澤東曾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3]526,而良好的政治環境又為人才和干部的培養提供條件,為改善渙散的隊伍、提高凝聚力提供契機,為基層組織的制度化、規范化、特色化建設減少障礙,為基層組織職能的更好發揮拓寬途徑。
二、改革開放以來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在政治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重視和民主黨派政治地位的提升,基層組織建設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雖形勢喜人,但政治環境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基層組織建設的整體推進。
(一)人民群眾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缺乏深刻認知
近幾十年來,民主黨派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與老一代民主黨派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作為民主黨派的開創者,宋慶齡、張瀾等老一代民主黨派先輩們長期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在政治局勢中舉足輕重,深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支持,擁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和威望。而隨著時間的變化,人民群眾對新一代民主黨派領袖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接觸,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更是缺乏足夠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多黨制等不良思潮的傳入,加之自身對中國政治制度的了解不深,部分群眾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政治和社會功能缺乏準確認知,存在著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只是一句空話,民主黨派及其基層組織只是“政治花瓶”的錯誤認識。
(二)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缺乏有效支持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具體實踐中,很多中共基層組織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卻缺乏有效支持。第一,中共基層組織在思想準備上不足。民主黨派作為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親密伙伴和依靠力量,在新的時代方位下指導和幫助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責任。然而中共基層組織很多對統戰政策理解不深、統戰意識不強,認為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是民主黨派自己的事,或口頭上重視、實際上無視。第二,中共基層組織在具體行動上缺位。一方面中共在基層組織聯系方面與民主黨派不夠密切,在涉及基層重要事項、重要政策等事務上也缺乏民主黨派的有效參與。另一方面,中共基層組織在物質基礎上的幫助有待提高,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涉及內容較廣、時間夸度較大,需要中共的物質支持。
(三)民主黨派對自身基層建設缺乏足夠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雖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與民主黨派的整體發展相比,基層組織建設仍需民主黨派加強重視。第一,民主黨派對基層組織領導關注不夠,對基層組織的統一要求較多、統籌考慮和分類指導較少,對于各基層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了解不夠,從而容易導致對基層的要求不明確,難以在立足基層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和階段性的目標。第二,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成員政黨意識薄弱,在政黨組織觀念、政治參與意識、政治責任感等方面紀律性和積極性不足,參加民主黨派的功利性較強。同時,民主黨派基層組織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社會活動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在基層組織建設中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擔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任。
(四)法律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缺乏深度規范
民主黨派職能的發揮、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體現和作用發揮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法律、制定相關制度進行強制性和規范性保障。受傳統文化、歷史習慣等因素影響,“人治”在當下中國仍占據著相當大的空間,制約著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的法治保障。第一,新時期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多部文件支持民主黨派建設,并將多黨合作制度納入憲法的框架體系中,但是“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地位、作用、權利、義務,如何咨詢于決策之前,協商于決策之中,合作于決策之后,監督于決策和執行前后,如何使參政和監督經常化、程序化、組織化等,都缺少法律明文規定,這樣就難以具體貫徹,無法保證”[4]533-534。第二,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明確支持,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著隨意性較大、主觀性較強等困境。基層組織職能和作用發揮的規范難以保證、模式難以固定,各基層組織也難以形成較為統一的標準。同時,中共中央文件的宏觀性也導致中共基層黨組織在執行過程中呈現著主觀性較強的問題,容易從主觀視角出發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產生片面認識。
三、構建新時代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的政治環境
新時代,中共對政治環境的重視程度和營造力度從側面也為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政治契機,從多個方面上優化政治環境更好地推進民主黨派基層建設。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政治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觀
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政治主體或者政治系統,“它隱藏在政治行為的背后,潛在地決定著這種行為的取向”[5]78。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在良好的政治文化下展開,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仍存在不完善成分,需要進一步構建。
通過現代社會媒介批駁社會上存在的對民主黨派的錯誤認識和片面觀點,進一步宣傳民主黨派的歷史功績和現實意義,引領全社會尊重、重視、支持其基層組織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另外,“一定的政治過程的順利展開,必須以相適應的政治文化更替、轉換為其基礎和保障”[6]312,在此意義上,政治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時代更新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持續建設的作用更為凸顯。通過學校教育等方式推動政治社會化,促使人們對中國政治活動、政治現象有著較為正確、客觀的理解,對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有著較為深刻、理性的認識,在教育基礎上促進政治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時代更新,進而實現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的雙向互動和良性循環。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觀,在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中抽象出其中的政治因素,引導人們增強政治理解力和認同感,認識到民主黨派的政治重要性和民主政治的漸進性。
(二)強化政黨意識,推動黨際間的多向互動
政黨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政治組織有特定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體現著政黨的宗旨和目標,并且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呈現方式。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政黨意識方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契合性。重視、支持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共同的政黨意識。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強化各政黨的政黨意識,充分認識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充足的黨際間支持。首先,加強中共和民主黨派之間的互動,提高中共各級組織的政治思想認識,在政治上、在物質上等方面支持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民主黨派基層建設的完善也為中共基層組織的工作開展建言獻策和民主監督,實現共同進步。其次,加強各民主黨派及其基層組織之間的互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座談會、聯誼活動等方式促進民主黨派之間政治聯系和人才交流,鞏固民主黨派的團結和支持力度,從政黨層面消除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的阻礙因素,提供良好的黨際條件。
(三)完善法律體系,依法保障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
“對政黨活動有無法律規范,怎樣規范,都決定著政黨起作用的方式和范圍。”[5]105民主黨派是中國民主政治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政治主體,需要在完備的法律環境下運行。一方面,法律能夠使民主黨派代表的利益要求、權利地位等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實現法規化,具有強制性特征。另一方面,法律為民主黨派的合法活動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護,使得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才能得到堅實的保障。
制定政黨法、規范政黨行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法律體系已經漸趨完善,覆蓋范圍和保障力度均有了極大地提升。但是就關于政黨這一政治主體而言,雖然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在序言中明確規定了統一戰線的內涵、性質以及施行的政黨制度。但民主黨派在具體實踐中的活動開展更多地來自于中共中央的文件和決定,缺少專門法律的規范。新時代,法治中國的建立,民主政治的發展在客觀上都需要政黨法的制定。同時,加強有關民主黨派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的社會宣傳,培養全社會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維,激勵人們用法律的理性眼光看待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
(四)發展民主政治,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和能力
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在國家整體民主政治體系的框架下開展,而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公民民主意識的覺醒和民主能力的提高。美國政治學家達爾曾說“沉默的公民或許會成為獨裁者的理想臣民,但對于民主制度來說,卻是一場災難”[8]105-106。因此,培養公民的政治熱情和能力至關重要。
首先要培養公民關注政治的意識,政治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每個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民主黨派主要由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滲透在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從其社會角色還是從其政治角色出發都對社會產生著細致入微的影響。另外,充分利用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凸顯公民的主體性,促使公民的政治利益能夠得到合理的表達和保障,激發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和信心,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和能力,積極關注并參與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從公民角度為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提供良好的群眾智慧和政治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賈孔會,張永紅.新時期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高放.政治學和政治體制改革[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2.
[5]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蕭超然,曉偉.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7][美]達爾.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