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匯 姚倩倩
摘 要:“一帶一路”符合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加強東北高校學生對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對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東北地區是 “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重要地帶,在此地區的留學生是促進國家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目前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傳統文化認同度普遍較低,而對現代文化認同度較高。其原因主要是:他們對中國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需求不明確、很少借助中國媒體認識中國文化、漢語水平制約其對中文書籍的閱讀、社會支持網需重建和擴展。對此,依據留學生的文化需求從提高中國文化教學、加強媒體文化傳播功能、提升留學生漢語能力、重建和擴展東北留學生的社會支持網四個方面來增強其對華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文化認同;留學生;東北高校;制約因素;提升認同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124-03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和認可[1]。文化認同是維持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2]。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旨在打造與沿線國家利益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與責任共同體,其主要功能是實現沿線國家經濟上的融合與促進。東北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俄蒙三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相互影響,加強來華留學生的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具有重大意義。2016年8月,教育部頒布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明確了教育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共有約40萬名留學生在華學習,比2010年的人數增加了50%。就東北地區而言,留學生總量也在不斷增加。
一、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現狀調查
(一)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調查
此次調查方式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法。首先,調查問卷分為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被試留學生的基本情況,由性別、國籍、學歷層次、來華時間、漢語程度、來華目的六方面構成。第二部分借助克特五度量表(即包括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確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個層次,完全不符合為1分,逐層遞增,完全符合為5分),由被試者根據自身情況對量表中的調查題目做出選擇。第三部分,運用多項選擇題的形式,由被試對此進行選擇來考察被試者的實際情況,以此來對第二部分的克特五度量表進行補充,增強調查結果的說服力。其次,為了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此次調查還運用了訪談的方式,由20名留學生隨機接受了本次調查的訪談。
本次問卷調查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延吉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遼寧大學的五所東北高校進行,共有420名留學生填寫了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15份,有效回收率為98.80%。415名被試留學生中包括男性195人,女性220人。被試情況統計詳見下表1。
通過對表2分析可知: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情況不一。具體來看,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情況均值接近4(基本符合)的由高往低的項目分別為“對中國的名勝古跡很感興趣”、“愿意帶中國的特產回國”、“贊同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喜歡看中國人在公園或廣場跳舞”、“對中國的傳統民俗很感興趣”、“我很愿意參加大學里有中國學生參加的文化活動”。均值介于2-3(不太符合-不確定)的項目為“對京劇、昆曲等戲劇很感興趣”。均值低于2(不太符合)的項目由高到低分別為“去過中國東部沿海、華北地區等的許多其他省市”、“對晉商大院、客家土樓、北京傳統民居很了解”、“了解中國的古詩詞、文言文”。
為了進一步分析上述調查結果,增強調查結果的說服力,本次調查的第三部分采用多項選擇題的方式對被試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進行了調查,據調查數據可知: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主要是通過老師上課介紹。學校的文化講座并未成為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電視、互聯網”、“報紙、漢語書籍”和“朋友介紹”也未對留學生發揮應有的文化傳播功能。
通過了解留學生的“朋友介紹”一項中“朋友”的來源,對其在華交往對象進行了調查統計,數據表明:留學生的“朋友圈”主要是自己國家的同學或朋友,其次是除本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在華留學生。而其與“中國同學或朋友”的接觸則非常有限。
(二)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現狀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由問卷調查可知:東北留學生對各類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存在差異。如表2所示,東北留學生在“對東北文化很感興趣”和“對中國的傳統習俗很感興趣”的平均值分別高達3.94和3.66。然而,在“對京劇、昆曲等戲劇很感興趣”、“對晉商大院、客家土樓、北京傳統民居很了解”和“了解中國的古詩詞、文言文”的平均值則分別只有2.71、1.74和1.50。通過訪談了解到,他們也主動去了解東北的文化如二人轉、東北的歷史等;在我國春節期間也向同學拜年并參加春節的慶祝晚會。但當談及中國的京劇、昆曲等戲曲和古詩詞、文言文時,他們反映其晦澀難懂,從心理上很難接受;對于我國的晉商大院等傳統建筑時,則很少有人表示參觀過。東北留學生對東北文化和我國傳統節日習俗認同度較好,對東北地區之外的傳統文化如古代的語言、流傳下來的戲劇等認同度較低。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如今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從問卷調查可看出“贊同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愿意參加大學里的文化活動”,“愿意看中國人在公園或廣場跳舞”的平均值分別高達3.71、3.66和3.57。在訪談中,大多數東北留學生肯定了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他們紛紛表示對我國的現代文化頗感興趣,對其認同度較高。
二、東北高校中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
(一)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文化需求不明確
從表2中可知:東北留學生對涉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如:文言文、戲劇等知之甚少,認同程度較低。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詳細的內容,在訪談中與留學生交流了中國的詩詞內容。根據情況得出:他們對中國古代的詩人了解度較低,只是對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些了解,而其他詩人,如賀知章、王昌齡、柳宗元則幾乎不知。留學生在東北地區長期學習,對于華北及沿海地區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上。他們大多人沒去過沿海地區,對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都是從電視中了解的,對其飲食習慣、服飾文化及歷史發展更是知之甚少。
我國文化種類多、內容豐富,來東北的留學生對其無法真正地掌握把控。另外,教師、學校以及留學生個人也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調查和訪談的結果可知:留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學校和課堂。由于學校舉辦的文化活動類型較少,且課堂中老師所講內容有限。這就需要他們自己根據其情況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深化漢語學習,為此,也需要學校多涉及和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以豐富他們的認知并明確其感興趣內容。
(二)留學生很少借助中國媒體認識中國文化
通過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進行分析可得出:在當今媒體發展越來越迅速的時代,然而留學生從其中了解中國文化的效果微乎其微。僅14.76%的留學生選擇通過電視、互聯網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第一,留學生表示自己的活動區域大部分都在學校,往返于教學樓、餐廳、宿舍、體育館之間,沒有太多的時間了解中國媒體,因而選擇本國媒體了解本國的動態。第二,留學生對中國媒體信任度較低,而對CNN、BBC等外文媒體信任度較高。第三,學校留學生網站建設還出現很多的不足。
(三)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制約其對漢語書籍的閱讀
漢語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試留學生通過閱讀報紙和漢語書籍來了解中華文化的僅占11.87%,此情況與訪談中了解到的內容也較為相符。留學生普遍表示不會借助于閱讀書籍來了解中國文化,并直接表示看不懂漢語。然而,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留學生往往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影響了漢語的學習。其主要因素有:第一,語言學習的動機。多數來東北的留學生學習漢語是以做生意為目的的,注重實用性導致其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普遍低于歐美來華留學生。第二,學生自身的態度。主要表現為:一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課堂紀律性不強,態度不夠端正,這對漢語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二是來東北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交流較少,導致自身和中國人的“雙文化圈”關系難以鞏固,使得留學生自身很難融入中華文化。
(四)中亞來華留學生原有社會支持網發生弱化與斷裂
來東北的留學生雖離開自己的國家來中國學習、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拋棄了自身原有的社會關系,也不是說只有在中國完全重新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才可以維持自身的學習與生活[4]。在來之前,他們所建立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支持網依然會在其來華之后發揮重要的作用。來華留學生會在已有的社會支持網和社會關系中尋求一種獨特的不能被其他關系所替代的幫助。比如,留學生會經常給自己的父母、國內的好朋友打電話等。但來到東北留學后,在他們自己國家建立和積累的關系網會逐漸弱化,甚至還會出現斷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留學生長時間遠離家鄉,存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這使得原有的社會支持網和社會關系難以發揮之前較強的支持作用。
人是社會化的人。當原有的社會關系出現弱化甚至斷裂時,為了生存和適應周圍的環境便會建立新的社會關系,擴展自己的社會網支持,并從中尋求其學習、生活的資源。但如今他們受環境和語言的限制,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阻礙。
三、提升東北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認同的對策
(一)基于留學生文化需求的基礎加強中國文化教學
課堂傳授是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增強留學生對華文化的理解首先要從教學入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5]。具體而言,加強對東北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就需從這四個方面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改進。
第一,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根據留學生的需求及特點。東北高校的留學生主要有本科生、碩士和博士。這三個學歷層次的留學生教學目標應是不同的。本科生,漢語能力較差,文化程度較低。教師在對他們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應定為能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中華文化。而碩士生,漢語能力、文化程度普遍都強于本科生。其教學目標應定為能很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且自身具有能力學習中國文化。對博士生而言,漢語水平、文化程度則需要更高。在碩士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培養其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第二,教學內容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本科生的教學內容應注重漢語的教授,特別是語法、詞匯。提供機會使留學生可親身接觸中華文化并在實踐中加以學習。而碩士生,教學內容在本科生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應注意漢語發音的教學和用專題、講座的方式傳授中華文化。博士生要在碩士的教學內容基礎上,更加注意提高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表達的能力和教授中華文化的能力。
第三,教學方法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決定的,但是教學方法又不是單一孤立使用的。概括起來,教學方法主要有教師傳授型和自身感受型兩種。對不同學歷層次的留學生教學,這兩種教學方法應交叉使用。但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對本科生,教師傳授時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在教學方面,由于本科生漢語基礎總體較差,所以應注重學生的自身感受。碩士生和博士生要根據其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使用。
第四,教師應對他國文化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對留學生國家與我國存在文化沖突的現象,教師應采取包容的態度,認識到文化沒有優劣之分,理解留學生對部分中華文化的偏見與誤解,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領留學生理解中華文化。
(二)加強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第一,學校應積極吸引留學生加入中華文化交流和新聞閱讀交流活動,培養留學生通過中國媒體學習中國文化的能力。第二,媒體應遵循傳播規律。媒體的信任度對于媒體是至關重要的。信任度要求媒體報道應以事實為依據。此外,還要研究留學生特點,采用留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6]。第三,學校應開發中亞留學生網站進行中華文化宣傳。網站應包括下列版塊:(1)留學生在華生活需要的信息,例如交通、旅游等。(2)漢語學習的輔導。(3)中國的重大事件。(4)中國法律法規的宣傳等。
(三)提升留學生漢語能力,加強漢語書籍的閱讀
針對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障礙,提出的改進措施如下:第一,從教師的角度講,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一是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應了解留學生講究實用的特點,在授課的過程中多使用滿足留學生學習動機要求的案例,配之以具有實用性的課件。二是教師可以讓學生做課堂交流,講解自己最感興趣的中國文化等來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熱情。三是教師應該認識到,適當地組織文化活動是幫助留學生適應中華文化的好辦法。例如: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形式融入課堂講授過程中,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教師既得具備教學技能,還得懂得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能有扎實的漢語功底和豐富的教學技能,很好地與留學生交流,教會他們掌握中華傳統文化(如服飾、戲曲、書法等)。第二,留學生自身對各種文化應有正確的態度。在來華留學之前,他們就應認識到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值得自己去學習和尊敬的。在其之后的生活中,他們更應堅持多交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理。并珍惜每一次漢語交流的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漢語交流能力。
(四)中亞來華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的重建與擴展
東北地區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的重建,主要可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留學生通過以與自己國家的留學生為主建立社會關系。留學生來到東北地區學習,在學校會認識自己國家的留學生,相同的歷史和文化、習俗讓他們關系非常緊密。這種社會關系具有強大的保障力。其社會關系建立之后會較穩定,不斷發展。第二,留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與自己的老師、同學建立社會關系。他們大部分時間在校園里,其精力也主要在學習上,在生活中與其老師、同學接觸較多且較為親近。
對于留學生社會支持網的擴展,他們應積極建立與中國學生及其他國家留學生的社會關系網。第一,留學生要建立與中國學生的社會關系網,一是要努力地學習漢語,增強自己與中國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的能力;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了解中國的文化及風土人情,以免在與中國學生的交往中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第二,留學生要建立與其他國家留學生的社會關系網。其中最重要的是留學生要努力地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建立聯系。他們相似的文化傳統將成為他們建立社會關系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8-25.
[2]韓震.以文化認同鑄造國家認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5):10-13.
[3]王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情況:一項基于留學生群體的調查[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2):14-17.
[4]馮超.來華非洲留學生的社會支持網與跨文化適應研究——以Z大學的非洲留學生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 .
[5]愛可.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在廣州的跨文化適應調查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6]翟秀鳳,周志敏.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媒體[J].今傳媒,2011(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