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萌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核心,提供思考研究的方法論,成為其他課程的理論支撐。但鑒于原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邏輯性強不易掌握、課程內容枯燥、學生輕視厭學等各種問題,需要加大力度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緩解當前的教學困境。
關鍵詞:通識教育;“兩課”;雙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82-03
轉眼之間,我國高校擴招已近二十年。隨著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師資、經費不足等因素導致高校忽略了專業技能之外的基礎性、廣泛性、適應性等其他能力的培養,即通識教育,導致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呈現出連年下降趨勢。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增加了職業的流動性和適應性,最終導致就業難、創業難等突出的社會問題,成為高等教育無法擺脫的困境。甚至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不急于工作,而是閉門苦讀繼續進入更高層次的研究領域,使得建立于本科教育基礎之上的研究生教育也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高學歷、低能力比比皆是。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通識教育的欠缺導致大學生綜合素質低下不容忽視。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通識教育
《教育大辭典》中將通識教育闡述為: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有別于專門教育。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博雅教育”,這種教育以培養知識淵博、談吐高雅、能經世濟國的精英人才為目標[1]。中國古代儒家哲學倡導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君子人格,無論《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抑或《孟子》中的“大丈夫”,張載的“四為句”等等無不體現出通識教育的深刻內涵。教育即教書育人,育人首在育德,培養具有中國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全面發展的合格現代公民,是通識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當前我國高校設置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門類龐雜,課程結構松散,不能就一門學科深入地進行探討,不能使學生全面掌握研究思考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涵蓋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原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通識課程的各種問題,如教學內容邏輯性、理論性強,不易接受,教學形式單一枯燥等等,需要加大力度進行教學改革,以緩解當前的教學困境。
二、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對策
(一)調整教學目標
首先,樹立正確三觀。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一方面是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無論是哲學原理或是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本著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的,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確立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培養三種能力。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中,適當地增加課堂討論,并合理組織安排實踐課時。實踐課程通過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熱點問題的探討和實踐課程的訓練,達到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寫作和表達能力的效果。
最后,運用原理方法解決“雙創”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在于其實踐的品性與方法的啟迪, 馬克思哲學的普世性特點是由其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所決定的, 它既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實踐活動, 又是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思維方式[2]。在黨中央大力提倡培養雙創型人才的大背景下,應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相聯系。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3]這就是人創造力的體現。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首先,根據客觀現象,實事求是地認識世界和客觀事物(哲學認識論),取得自然科學方面的階段性成果。其次,進一步通過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把握部分與整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突出重點,分析難點(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再次,逐步形成基于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上的完備的知識體系。最后,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特點產生出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二)精選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概括,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而哲學是其思想基礎。哲學是對整個世界做出高度抽象概括的學科,其艱深的理論體系既是學習的重點,又是難點。如何化難為易,化整為零,使得學生可以輕松自如地掌握理論知識,并付諸實踐,在實踐環節中進一步落實理論知識,這是課程教學的關鍵。
1.教師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形成教學團隊,能夠有針對性并及時地選擇與現時代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進行講授。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將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建設原理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并在其基礎上擴大化和豐富化。
2.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廣泛征求大學生的意見,以發現他們對原理課程各個章節的關注程度和對于重點學習內容的傾向性。在講解時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章節進行詳細講授,并適當地擴展閱讀,在中國哲學或西方哲學經典中選擇與課程有關的篇章,帶領學生精讀,并引導他們寫出心得體會。
3.相應地根據學習內容增加國際國內大事熱點問題的討論和點評,讓學生對各種社會不良現象和行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4.政治經濟學原理偏重于理論,因此顯得枯燥乏味,可以結合經濟熱點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幫助學生分析經濟現象與各類消費人群的消費觀,以及經濟理論在現實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運用,如何看待經濟新常態,以及理解和把握各類經濟政策,在政府的經濟政策幫扶下,有效地利用周圍的經濟資源進行創新、創業等問題。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今后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三)改進教學方法
很多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程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些課程無足輕重,與專業方向沒有直接聯系,因此掉以輕心,輕視懈怠。馬克思主義原理作為思想政治公共課課程本身避免不了理論說教的成分,課程的學習形式也過于單一,由此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負面效果。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簡單地強制灌輸已經很難奏效,原理課程的講授應盡可能地結合社會實踐進行,并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應本著主體間性影響下的“平等”“理解”“對話”和“交往”的教育原則[4],實施使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將傳統教學方法與創新教學方法相互交叉進行,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受益程度。
1.傳統教學方法。一是講授法。很多高校的原理課都是以“大班”為單位,“大班”課的弊端很多,如上課難于維持課堂紀律;學生數量眾多,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等等。一般的填鴨式教學的效果不理想,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會使得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在授課方式、方法上加以改進,搜集與課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視頻影像資料,并賦予課程更多深刻的人文內涵,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有效地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因此,講授理論知識時,可以采用以教師專業特色的講授為主的授課方法,在授課過程中加入教師自身的學科方向,比如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或近現代文化哲學,利用中外哲學家的名人軼事與哲學理論進行講解,使得課程具有一定的特色,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加游刃有余地運用專業知識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充分發揮出專業特色,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達到良性循環。二是案例討論法。在課堂互動方面,可以在課程進行的同時開展專題討論班會,特別是涉及真理與價值的課程,可就大學生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專題討論。對于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包括信仰缺失、金錢至上、貪污腐化等,結合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與道德踐行,以及針對如何應對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中的價值多元化等問題,強調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原理課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可將教學形式改為按照自然班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加入討論,傾聽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以此得出學生的理論掌握程度。或者可以由學生自行尋找案例,制作出視頻或課件,自行分組討論或班級討論。案例討論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而且能夠啟發學生自覺思考,并增強研究意識。
2.參與性教學法。由于課程內容的特點,教學方式上可以化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以學生自主式發現學習為輔。所謂發現學習,是一種讓學生獨立學習,自行發現問題,并掌握科學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自己去發現創造,要求學生利用課本提供的材料與教師提供的信息,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一些易于理解的原理和案例,可以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進行講解。這也體現出發現學習的授課方式。首先,學生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備課”,“備課”的過程即獨立學習,自行發現問題的過程。“備課”時需要熟悉課程內容,搜索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并消化理解與課程相關的理論問題,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程的學習當中。其次,學生“講課”的過程中,對所講述的內容更易融會貫通和更好地記憶,對學生自身來說,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體驗方式,通過這種教學體驗中獲得了在人群中展現自我口才與形象的寶貴經驗,并增強了自信與社會交往能力。也可以有效利用互聯網采取翻轉課堂、MOOC等線上授課的方法,通過在線課程學習與題目練習,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運用翻轉課堂,學生提出問題并經過討論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并運用語言合理地進行表達,教師在此過程中僅僅作為輔助學生學習思考的旁觀者。翻轉課堂是發現學習的另一種模式,提高學生自覺學習、自主練習的能力,對于學生消化吸收理論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調查問卷法。在課程進度達到一個階段時,可以通過不記名調查問卷的方法察看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對課程講授方式的意見與建議,并以此為依據,根據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喜好程度,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滿意度,是師生互動的有效形式。
(四)改革考核方式
傳統的原理課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閉卷形式,考核內容以主客觀題目的回答為主,其答案要點大都為課本上的理論內容。期末成績在最終成績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很多學生都是本著上課輕視懈怠,考前突擊背誦的“臨陣磨槍”原則應對考試。對于考試的態度也體現出學生上課的積極程度,以及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改革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改變學生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風氣的積極作用。
課程應重點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的熟練程度,并能否利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精華與核心。理論的研究最終目的是付諸實踐,并得到廣泛的運用,最終獲得良好的效果。在校大學生都是已經具備完整思維能力的青年人,因此對問題都具有思考辨析能力。學生的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都應納入到最終考核的內容。小組討論與課堂發言、線上學習時間以及線上練習題目的完成情況,實踐環節的表現等都應計入課程總成績,并增加所占比例。考試題目也應與我國現實相聯系,將當前熱點經濟問題、政治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考查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論和方法論的目的。
三、結語
作為通識教育中的基礎課程,高校思想政治課與西方通識教育背景下的道德與公民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著相當的一致性, 均以培養出滿足現代社會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面和諧發展的“全人”為己任[5]。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6]。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代,只有擁有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目標、全面的知識體系,才可以準確地定位自己的坐標。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語言、文字能力,并訓練他們的政治敏感度、溝通協調能力和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識教育課程結構松散、無法深入的弊端,保證通識教育的順利實施,才能為他們今后走上社會奠定雄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義道.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關系的再認識[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3);.
[2]李文閣.活動、生命、意見和思維方式——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J].學術研究,2004(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付昌義,佴康.主體間性視野下“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 .傳承,2014(11).
[5]白萍.通識視域下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6]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網,[2017-10-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
08/c_1120082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