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華威
摘 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肩負培養新時代青年人才的重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作用,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高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224-02
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華民族精神貫穿我們民族發展的全過程,熔煉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顯于當代,成為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重要原因。”[1]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人、育人的力度,充分發揚中華民族精神,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弘揚,為培育新時代人才不懈努力。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立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文化教育、文化熏陶。中華民族自古就重視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文化教育能夠使在人不知不覺中受到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青年大學生成才的道路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對青年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要掌握好專業文化知識,而且要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1]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做好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的思想工作。深入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從大學生的切身立場出發,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學術資源。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人使人成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學習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對知識的訴求、對理想的追求比以往時候都要高。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豐富教育內容滿足青年學子的要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立人思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應做到以他人為鏡、借鑒好的、加以發揚;照見差的,加以改正”[2]。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成長、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培養榜樣的力量,使青年大學生向榜樣學習、看齊,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為培養新時代優秀大學生人才而不懈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化育人、化人更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的。“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3]運用文化的力量教育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育人、化人的作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民族文化的育人效用,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青年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高校的自身特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社會,都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對人的影響和作用。好的教育是使人成才的重要途徑,教育強則國家興。高等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做出了重要貢獻。“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下,我們要下功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拼搏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如何關乎民族的興衰成敗。民族精神指的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部分。其核心是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是先進的制度和規范。民族精神,首先表現為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一種法律,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形式。”[1]切實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軟實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微細處著手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軟實力,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新時期大學生優秀人才。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維度
要學習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2]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學以成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關系歷來是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荀子告訴人們想知道事物的本質,需要我們親身的體驗。沒有親身歷經,就沒有透徹、準確的理解。當然,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對書籍等知識載體的學習獲得對事物的間接經驗。只不過,它與親身體驗的直接經驗不同而已。雖然,我們獲得關于事物的經驗有直接和間接之分,但它們都體現著我們對事物的了解和認知。“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對事物的通透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這是對學習方法的詮釋,學習和思考兩者缺一不可。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不斷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就知行的關系而言,我們主張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有效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在實踐運用中我們才能領會理論的豐富內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知行合一”并非單純從理論層面理解,而是要結合具體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體會“知行合一”的思想實質。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具體應用、體驗、總結,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從實踐的層面,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知行合一思想,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使廣大青年學子明白“知行合一”思想的精妙之處,讓“知行合一”的思想落實到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領會“知行合一”思想的豐富內涵。
(二)“學以成人”
“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歐陽修·誨學》)學習對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古往今來,歷代明賢大哲對此都有精辟的論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而且要學習做人的道理。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結合才能最終達到“學以成人”的目的。如果只重視學習理論知識,而忽視對知識的具體實踐運用,那么,這樣的知識只是一種書本的理論,并沒有完全成為“真知”。對于生活實踐的學習要有虔誠的態度,從生活中學習,處處留心。在生活實踐中把學到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運用出來,這樣的知識和道理才稱得上自己的“真知”。“丈夫志氣掀天地,擬上百尺竿頭立。百尺竿頭立不難,一勤天下無難事。”(錢德蒼《解人頤·勤懶歌》)學習貴在勤奮堅持,沒有長期勤奮的努力很難獲得大的成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不注重積累和復習,學過的知識容易忘記,學會的技能也會生疏。在人生成長的每個階段中,都要做到勤奮、努力、積累,而后不斷取得進步,在此基礎上實現“學以成人”的目標。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學以成人”要求我們從實際生活切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做精、做實,向生活學習、向榜樣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人生的境界。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體悟人生大道。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教給青年大學生,使他們懂得在生活、學習中如何和他人更好的相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但要做到這種境界要用一生的時間。這就表明,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工作中,我們都要做到為他人著想,不能總想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團結力量大。做好團結的前提是多考慮他人,顧大局,真正領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內涵和意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運用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注重矛盾分析,注重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注重全面、聯系和發展地看問題,注重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1]在處理具體工作中的問題時,我們要善于運用辯證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注重換位思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實質。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思想資源,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文化自覺意識,從文化自覺的角度分析總結經驗。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軟實力,切實提升文化自覺意識,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掌握。
總之,我們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新時期高校青年人才不懈努力。無論是“知行合一”“學以成人”,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激勵我們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何毅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6,15,236-237.
[2]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89,1.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