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霞
摘 要:新時期高校網絡輿論作為輿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構建社會清朗的網絡空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高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除了加強思政課的引導以外,更應該通過載體來宣傳主流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真正把正確的價值取向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隨著新技術不斷發展,傳統思想觀念受到極大沖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功利化、自我化等特征,在輿論過程中,出現情緒化表達、群體極化嚴重等新輿論生態問題。在新時期社會輿論治理下,如何對高校輿論進行有效的治理,構建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是推動校園輿論生態的和諧健康發展、促進高校和諧穩定、鞏固高校文化陣地的關鍵。
關鍵詞:輿論治理;新媒體;價值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245-03
輿論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部分,開展輿論治理對于提高國家信息安全起著重大作用,在輿論治理下,如何趨利避害,重塑大眾媒體的輿論導向,是中國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今新媒體治理成為世界普遍性難題。高校成為思想輿論的主陣地之一,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承擔起傳統校園媒體的宣傳職責。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群體發布虛假信息、人肉搜索、開展語言攻擊等現象頻頻出現,“蝴蝶效應”“沉默螺旋效應”在校園里時常發生,構成高校輿論場上的新勢力,這股勢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嚴重侵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校園的和諧穩定。
一、高校輿論治理的價值
對于輿論的概念,至今也很難達成一致,陳力丹比較有前瞻性將其定義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由此可見,輿論是公眾對社會中特定事物的運動狀態展開議論、表達觀點、發表意見的集合現象和社會控制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的特定意見。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輿論治理是網絡運行安全以及整個輿論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社交媒體的出現使輿論內容具有多元性、輿論議題不穩定性和輿論發生沖突時的非理性等各種特征,帶來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所以輿論治理是在新的輿論生態的環節中產生的,是主體通過改變傳統的治理方式,針對公眾表達意見、觀點中出現的不文明的輿論現象采取的治理手段,從而引導公眾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化解輿論危機的治理方式,達到良好的輿論生態,輿論治理表現出持久性、穩定性特征。
新媒體在高校逐漸替代了傳統媒體的地位,輿論主體價值的多元化、傳統媒體失去了“議程設置”的壟斷權,促使輿論多元化生成,從而引起學生思想的混亂。新媒體傳播的功能導致突發事件的擴大和散發,引起高校輿論主體對事件非理性的猜測,出現輿論暴力現象。比如時常發生打擊報復、惡意誹謗等網絡暴力現象,所以加強高校輿論治理,對高校存在相應的價值:一方面,在個人主義、泛娛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至上的今天,需要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導,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陣地的有序發展,促進校園和諧穩定。另一方面,輿論治理能夠打擊高校網絡輿論暴力,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習近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高校作為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所以,高校輿論治理有利于引導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最后,高校輿論治理有利于海量信息和把關之間、理性和感性之間、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平衡,構建輿論文明,保證高校輿論生態的良好運行。
二、高校新媒體價值導向功能的失范
對于媒體的功能,邵培仁認為,媒體的功能為:報道、宣傳、表達、解釋、教育和控制等[2]。新媒體的功能包括信息的發布、還原事實真相、處理輿論引導與危機處置等,相應地,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功能是指在宣傳過程中,對社會上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進行整合和消解的過程。“價值導向以理性約束感性,以規范制約失范,以有序代替無序,從而使社會生活更加穩定,使人的生活狀態更加完善。”[3]高校網絡新媒體傳播過程呈現出隨意性、突發性、自由性等特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約束和調控,來維護校園整體的利益和需求。近年來,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面臨著新形勢,大學生思想狀況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高校新媒體要始終不渝地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以及情感認同。高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是通過黨委議題設置和高校輿論領袖帶動作用,引導者和話題設置在其中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但是新時期正是因為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失范,導致了高校新媒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元化價值導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娛樂至上、個人主義傾向盛行。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入,網絡娛樂化需求的增強,各種新興媒體客戶端被大學生當成娛樂、宣泄情緒的工具,將本身帶有政治性的事件以及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用一種娛樂的方式進行大肆傳播,并進行各種惡搞。比如說很多學生對于管理者發布的一些政治事件并不感興趣,而是把圖片進行編輯,對文字曲解之后,在各種群里進行大肆傳播,由于大部分大學生對輿論信息的判斷越來越弱,導致信息本身的不一致性,失去新聞信息原有的真實性。
第二,高校網絡輿論暴力出現。網絡輿論暴力是一種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挑戰司法公正、觸犯道德底線的行為,高校網絡輿論暴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正常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比如通過網絡發表一些對學校不滿的過激言論,引發群體性事件。大學生由于社會認知較弱、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等因素,比較容易對未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一些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和圖片,公開一些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隱私內容,致使他人權利受到損害的行為。
三、高校新媒體如何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學風”[4]這四個堅持充分表明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任務的艱難以及輿論的多樣性對建立良好的輿論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高校媒體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內容,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始終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真正傳播正能量,引領校園新風尚。
(一)發揮大學生黨員模范作用,提高理性表達
非理性的輿論表達是輿論走向極端化的必然結果,是高校暴力在媒體中的自然延伸,最終又成為校園暴力中的一種催化劑。非理性表達往往是一個人對于某事件的關注,當這關注迅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時,許多大學生對事件的真相不明就跟風發表觀點,缺乏理性和冷靜的思考情況下,僅憑個人的主觀認知的判斷,采取有悖于良好公共道德風尚和法律規范的極端手段。例如語言謾罵、誹謗、夸大其詞、人身攻擊等,其輿論具有很強的情緒性、偏激性和攻擊性,這時的校園輿論場的民意表達就變成了輿論的非理性表達。
在社會生活中,公民只有形成自覺的權利意識,才能準確的把握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能主動參與到日常政治事務中。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是高校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輿論行為會對其他同學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黨員學生一方面要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以高度的責任感意識參與各種輿論,這樣才可以從輿論的源頭上做好工作,為和諧的高校輿論生態建設提供有責任有素質的主體。其次,黨員要率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自律行為,才能與大家共同建設高校輿論文明。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學生往往把網絡平臺當成發泄情緒的工具,而輿論文明是人們在實踐和交往中逐漸建立、成熟起來的,理性表達主體意識是建立良好的表達環境、表達規則的關鍵。最后,高校意見領袖大部分是從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群體中產生,所以這部分群體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夠左右普通網民的判斷,引導輿論的走向。近年來,在校園網絡突發事件中,一些校園網絡意見領袖往往鎮臂高呼來左右整個事件發展的進程和結果,引起輿論暴力,這就需要意見領袖自身具有理性判斷的能力,才能引領輿論走向。所以,大學生黨員作為高校的優秀分子,要明確自身地位,保證在享受自身言論自由的同時,牢記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真實、客觀地上傳信息,辯證、批判地認知信息,自覺抵制傳播與散布各種虛假信息等,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建立高校輿論文明,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輿論生態環境。
(二)加強黨的理論指引,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
近年來,高校學生逐漸成為我國網民的主力軍,網絡的發展一方面不斷挑戰傳統高校的管理模式,給高校安全和諧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甚至帶來信息安全危機、群體極化事件等各種現象的出現;但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本身具有中立性和傳播性強的特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傳播社會主流價值、引導社會熱點、保障學生的各項權利等,充分發揮高校治理的重要作用。理論指導實踐,高校是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傳播載體必須在黨的正確理論的指引下,堅持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才能實現高校輿論治理的有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就提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前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管,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晴朗起來。”[5]新時期要堅持不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宣傳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主流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是依賴于理論的傳播,新媒體輿論指向導引著校園輿論的方向,引導正確,整個校園的輿論就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就會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新媒體具有受眾廣、傳播快、互動性強等特征,網絡輿論呈現出新的變化為高校輿論治理技術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堅持正切的輿論導向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高校新媒體要在黨委的領導下,堅持黨領導一切的理念,有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網絡輿論中的主導作用。比如,領導干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轉播一些時事熱點以及各專家評論,例如人民日報論壇、光明日報論壇等,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理論知識。其次,高校新媒體要以黨的新理論新要求為前提,注重校園文化的建立,提供更多符合學生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形成體現時代精神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時期在全國掀起一股學習榜樣、道德模范的浪潮,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大力宣傳學習雷鋒精神的活動。例如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積極開展特色品牌支援服務、“爭當網絡文明志愿者,清朗網絡空間”的活動以及利用網絡集中開展注冊志愿者等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生參與度高,在整個校園產生了良好的效應,為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后,高校管理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善于通過觀察新媒體、搜集輿情、了解民意,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各種網絡輿情進行科學判斷,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理論是實踐的基石,所以高校新媒體要因勢而新,堅持黨的理論指引,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氛圍,建設高校網絡輿論環境,維護高校和諧穩定。
(三)豐富宣傳形式,講好新時代故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要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院、機關企事業單位教育機構等在宣傳上的主陣地作用。高校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傳播陣地,要時刻牢記把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去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大學生入腦更入心,真正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2015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要不斷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要大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的真諦管理,而新媒體作為新時代高校的重要載體,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極大的沖擊,對網絡輿論建設一套完整的長效治理機制迫在眉睫[6]。所以,高校新媒體要始終“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首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滿足多層次需求。雖然現在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占據大多數,但是傳統媒體的特點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只有把校報、校刊、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和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融合起來,才能提升宣傳效果,有效引導學生主流價值取向。其次,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手段。高校大學生對理論性強、過時的新聞帶有抵觸心理,對宣傳內容和形式有更高的要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有一份高校宣傳陣地調查結果顯示:該校85%的學生是在刷微博的時候順便看看官方微博的消息,只有15%的學生會特意去看學官網發布的新聞消息[7]。所以,高校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應該多推送校園深度報道的文章、學校大事、突發事件以及學校師生的風采等,而不是全部都是新聞動態。新時代故事需要新形式、新手段來傳播,大學生是社會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人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傳播新時代中國聲音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54.
[2]邵仁培.政治學傳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57-60.
[3]姚迎春.論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與價值導向[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98.
[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edu.people.com.cn/nl/2016/1208/c1053-28935842.heml.
[5]論習近平總書記網絡空間治理新思想[J].中國青年網,2016(11).
[6]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意見[EB/OL].[2015-01-19].http://www.xinhuanet.com/2015-01/19/c-1114051345.htm.
[7]毛美.新時代視域下如何建設高校宣傳陣地[J].北京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