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青
摘 要:進入素質教育的發展階段后,學生的思維意識、課堂教學模式都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廣大教育者在深化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不再僅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更加關注學生學科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這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融入創新性的教學思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式和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活起來,有效地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強制性的學習策略,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科知識,學起知識來索然無味,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明顯下降,而高效課堂的構建則成為一句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地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致力于高效課堂的構建之中,重視數學技能的培訓,引入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和信息,營造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的教學氛圍,著眼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地進行探究和合作,總結數學學習的規律性特點,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到數學課堂的美妙之處,從而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構建和打造措施如下:
一、采用趣味性的引導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有效的刺激方法,就是借助趣味性的學習材料,把握好教學時機,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設疑、質疑和解疑,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科知識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真正學會學科知識、運用學科知識,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增添趣味性的引導方式,在興趣教學法的引領下,順利地引入數學概念、性質和定理,促使學生對課堂問題產生疑問,萌生出自主探究的數學思維,搭建知識的橋梁,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形成科學、適宜的學習策略,從而真正掌握數學定理和規律,促使高效課堂的真正實現。比如在講解有理數的運算時,學生在解決計算題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究其緣由,是因為學生對有理數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對于看似簡單的問題產生輕視心理,再加上本節課的知識中純計算的題型比較多,學生感覺很麻煩,不愿意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探究,所以以后的計算中錯誤頻繁出現。為此,教師在講解加減法的運算法則時,可以借助生活中有趣的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A+B”這樣的代數式,教師讓學生把A看作自己的媽媽,把B看作自己的爸爸,如果爸媽是同姓,那么學生的姓也是相同的,從而引出同號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反之,假如學生的爸媽不同姓,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提問,問問學生應該隨誰的姓。這時候教師需要簡單地說明一下,誰的權力大,學生就應跟誰的姓,最終引出異號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符號,并把較大的減去較小的。這樣把我們的數學與實踐生活中的實例結合,學生上課效果也很不錯,同樣的,學生記這個也容易。這樣的課堂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更是備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相應地課堂教學效率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上去了。
二、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
新課標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和學習,從而發現學科知識的奧秘。初中數學教師積極地研究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實現開放性的課堂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探究性數學活動,突出數學教材的重難點,設計難易適中的數學問題,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比如在學生學習勾股定理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課件,向學生展示勾股定理公式的形成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硬紙片,把直角三角形拼湊成正方形或長方形,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探究勾股定理公式的強烈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以上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初中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更能全面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面對上述教學方式,初中數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數學技能的培養,實施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概念、算理和規則的學習活動中,為學生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自主性學習,營造寬松、溫馨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深入細致的思考空間和場所,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動腦、動手和動口,探索數學教學中的奇妙世界,挖掘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創新能力,從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沙寶庚.構建高效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6(16):26-27.
[2]高興林.淺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2017(5).
[3]陳林.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J].數理化學習,2017(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