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吉
摘 要: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來說,素質教育是對教育的重新理解與定義,是對于傳統(tǒng)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善與改革。尤其是近年來又實施了課程改革,更是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同時也要求教學工作者重新審視教學理念和做法。語文素養(yǎng),不僅指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同時還融合學生的思想情感、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多重內容,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立足高中語文教材,從走進教材與走出教材兩步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素養(yǎng);教材;培養(yǎng)策略
所謂“語文素養(yǎng)”就是指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巧,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雅的言談舉止的總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與新課標中提出的“三維目標”不謀而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于是,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成為當前教學中需要深入探究的主要課題。教師自身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此處就不詳細介紹,主要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拋磚引玉,希望其他同仁不吝指正。
一、走進教材,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材是由一篇一篇的文學作品組成,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無數(shù)教育編著者精心的推敲并選擇出來的佳品,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可以說是作者的心血,字字珠璣。文章中,無論是人物描寫還是景物渲染等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在“語文課屬于情感課”的認知上,很多語文教育者、專家都是如此,他們堅信“情感是語文的根”。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抑或是道德品質、審美情趣都需要從教材中一篇篇文章的閱讀與學習中體會并獲得。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利用文本內容富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和道德教育,進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以,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會文本內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
在這一點上,教師首先就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一篇文章,并真正被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熏陶,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將文章的美表現(xiàn)出來,并用文學性的語言將學生帶進教材,從而體會課文中文字美、表達美和情感美。教師的講授始終都是“咀嚼過的食物”,對于學生來說,即便有同感,也是一種被動的灌輸。所以,將學生領入教材之后,我便在課堂“留白”,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感受。可以是學生自讀,也可以是個別學生的有感情朗讀,或者是班級學生的齊讀等。自讀,著重于學生自我情感的調動和體會,欣賞他人的朗讀,是一種別樣情感的體會,豐富自己的感知;齊讀,則是一種慷慨激昂的氣勢和氛圍。在教學中,不同的文章可能適合不同的讀法,教師要慎重考慮和選擇。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fā)現(xiàn)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在提升欣賞能力的同時,熱愛祖國文字與優(yōu)秀文化,得到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品德的啟蒙教育,從而得到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性提升。
可以這樣說,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所營造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語文方法和習慣,進而形成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走出教材,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單純依靠課堂上的幾節(jié)課是完全不能達到的。如果說課堂上的“三言兩語”是理論,那么課堂下的“大千世界”就是實踐,如果說課堂是“戰(zhàn)場”,那么課下就是練兵場。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領學生走進教材進行知識積累,思想熏陶,學習方法的獲得之外,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拓展閱讀范圍,增強語文實踐,提升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得法于內,得益于外”。為了讓學生在課外更好地展開閱讀,在課上,我會專門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與課本內容的關聯(lián)推薦,既讓學生順利地進行課內外的過渡,又讓學生感受到新鮮的刺激,產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實踐。在課外,我則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習過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教師應多引導學生與自己周邊的生活相聯(lián)系,讓語文知識活起來,情感動起來。
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如競選班干部演講、主題班會、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等,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tǒng)工程。在語文素質教育中,更應該強調的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只有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堅定不移地走素質教育的道路,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濤.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教學考試,2014.
[2]張偉文.論審美情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育[J].好家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