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摘 要: 朱熹是我國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是新儒家的代表,其著述具有廣泛深遠影響。通過對相關(guān)外宣翻譯的研究,可以總結(jié)和積累歷史經(jīng)驗,找出其不足,探討建設性的發(fā)展方向。這對于提升朱子閩學對外宣傳翻譯的水平,是有益的。
關(guān)鍵詞: 閩學 朱熹 翻譯
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中,前有孔子,近有朱子,他們的思想給后人留下了積極而深刻的巨大影響[1](1)。朱子作為繼孔子之后又一偉大的思想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對其作品和思想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趨勢。在朱子作品和思想的對外翻譯中,很多優(yōu)秀的翻譯成果相繼出版或發(fā)表,為對外宣傳介紹中國優(yōu)秀作品和哲學思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在這些外宣翻譯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彌補。
一、朱子閩學外宣翻譯的歷時研究
關(guān)于朱子的作品及其思想的翻譯最早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美國學者裨治文(E.C.Bridgeman)于1849年翻譯了部分《朱子全書》,他將書中關(guān)于宇宙和天地、日月與星辰及人與動物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翻譯成英文,讓西方讀者了解朱子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2](273)。在時隔25年之后的1874年,又有一部重要的有關(guān)朱子閩學思想的翻譯作品面世。這便是英國學者麥格基(Thomas Mcclatchie)所作的《儒家的宇宙起源論》。在這部書中作者對《朱子全書》四十九卷進行了詳盡的翻譯,為西方世界更加全面地認識朱子思想打開了一扇大門,在此之后鮮有作品能超越此書。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陳榮捷、狄百瑞在1960年至1967年間翻譯、編譯并出版了《中國傳統(tǒng)諸源》、《中國哲學資料書》、《近思錄》等作品,把朱子思想及文獻翻譯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些作品對朱子理學進行了翔實的翻譯和宣介。十幾年后,更有學者將朱子研究做成了自己的畢業(yè)論文,這無疑證明了朱子思想在西方學術(shù)界日趨發(fā)展的重要特征。比如,1978年哈佛大學賈德訥(Daniel Gardner)的博士論文就選取了《宋代的經(jīng)典:朱子對〈大學〉的詮釋》這一選題進行研究。亞利桑那大學懷頓本(Allen John Wittenborn)于1979年的博士論文選取了《朱子與〈續(xù)近思錄〉》的選題。1980年,韓國學者金永植的博士論文選取了《朱熹的世界觀:〈朱子全書》中關(guān)于自然界的知識》這一選題,此論文后來出版成書,名為《朱子的自然哲學》。1990年,美國學者賈德訥(Daniel Gardner)出版了《朱子語類選譯》一書,將朱子思想的不同主題選編翻譯成書。1991年美國學者伊波蕾(Patricia Ebrey)出版了譯作朱熹家禮:12世紀中國禮儀行為指南》。2000年華裔學者秦家懿出版了英文外宣翻譯一書《朱熹的宗教思想》,被稱為是英語世界中研究朱子思想的優(yōu)秀作品。2002年美國學者埃德勒(Joseph Adler)出版了易學啟蒙》的英譯本。2003年賈德訥出版了《朱熹對論語的解讀:圣典、注釋與經(jīng)典傳統(tǒng)》。該書得到學術(shù)界高度認可,引領(lǐng)了朱子研究的最新趨勢[3](35-36)。
二、朱子閩學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
朱子閩學翻譯在經(jīng)歷了150余年的發(fā)展中,積累大量有益的研究成果,對西方世界了解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宣介作用。但與此同時,在這些成果中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修正和發(fā)展。
(一)翻譯中對朱子理學思想理解正誤的問題。
由于研究者的漢語水平所限,每個譯者對朱子思想觀點的理解不經(jīng)相同,造成了譯者對朱子思想觀點的二次加工,產(chǎn)生出了帶有譯者觀點的譯文,最終導致翻譯成果中的思想觀點偏離原著者的觀念,這可能造成對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傳播的誤解。例如,《中國叢報》刊發(fā)過一篇來稿件,其中就錯誤地翻譯了朱子的理氣觀[4](71)。原文節(jié)錄如下:“Under the whole heaven there is no primary matter li, without immaterial principle ki, and no immaterial principle apart from primary matter…the question of their origin,then you must say that the immaterial principle has the priority.” 此段文字譯為:“天下無有可以脫離開氣的理,也無有可以脫離開理的氣。”朱子原文稱:“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很顯然,譯者錯誤地將理與氣的順序弄錯了,這是對朱子思想的錯誤理解,導致翻譯中的錯誤表達。這種翻譯失誤對傳播、宣介我國優(yōu)秀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
(二)中國“音形意”與西方“格律意”相搭配的問題。
朱子閩學中有不少古詩文,對這類文體的翻譯應該充分考慮到漢語的文本音韻、文本形式及文本意義三個因素。在翻譯中,最大限度地將這三方面因素與英文表達的音步韻律、行文格式及譯文含義相匹配,力爭做到中國“音形意”與西方“格律意”相互對應與搭配。例如我國著名朱子學說翻譯研究專家張香桐對《朱子家訓》的英譯可謂是將中國“音形意”與西方“格律意”相搭配的極佳典范。此處節(jié)錄一段為證,原文為:“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譯文為:“Rise up / by dawns / early light; Clean up / put eve / rything right; Keep the home / tidy / and clean. Go to bed / early / at night; Check that / the doors / are locked tight; Sleep now / secure and serene.” [5]
(三)專門術(shù)語譯名統(tǒng)一標準化翻譯的問題。
在朱子閩學英譯的一個半世紀中,不同學者將朱子學說中的專有詞匯、專門術(shù)語翻譯成了不同的英語詞匯,缺乏統(tǒng)一的英譯標準。這不僅造成了術(shù)語詞匯翻譯上的混亂,而且給西方讀者正確清晰理解朱子學說帶來了困擾。例如對朱子本人名字的翻譯就歷經(jīng)了不同的英文表達形式。有史可查的翻譯有Choo Footsze,Chu Futsz,Chu,Chutsz,Chu Hi等。很多讀者或研究者如果沒有長期的朱子研究經(jīng)歷的積累很難分辨出上述對朱子名字的不同翻譯形式,這必然對其讀懂和理解朱子學說造成障礙。這類問題對朱子學說在西方的良性傳播帶來不利因素,要引起重視。
(四)朱子學說翻譯中應高度重視異化策略應用的問題。
朱子閩學是儒家思想在宋代時期的嶄新發(fā)展,具有傳統(tǒng)而獨到的中國特色,它是典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種文化中很多詞匯表達在西方文化中是難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表達的,因為西方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對等的詞匯。這在翻譯中就要求譯者更多地利用異化策略進行翻譯,必要時應該采用添加注解的方式進行傳達表意。歸化策略應最大限度地謹慎使用,否則會將翻譯的方向做反,造成表達失誤,意義誤傳。對于充分利用異化策略方面,具體可以采用音譯或直譯加解釋的方法。比如,在翻譯“理氣哲學”時,可將“理”譯為“l(fā)i(primary matter)”,“氣”譯為“ki,(immaterial principle)”等統(tǒng)一的加注解的專有詞匯表達形式。
三、朱子閩學外宣翻譯的發(fā)展建議
(一)構(gòu)建朱子閩學翻譯研究權(quán)威官方機構(gòu)。
建議成立學術(shù)性強、權(quán)威性高的朱子閩學翻譯研究學會,統(tǒng)一確定、規(guī)范朱子思想及作品的英譯標準。在朱子閩學外宣翻譯中統(tǒng)一對朱子理學思想的正確認識,統(tǒng)一使用規(guī)范、標準、一致的朱子閩學術(shù)語譯文,杜絕翻譯中理解偏差過大、術(shù)語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的不良現(xiàn)象。切實制定并推出朱子閩學外宣翻譯的具體標準和規(guī)范,讓譯者做到翻譯有依據(jù),譯文質(zhì)量有標準。定期組織召開朱子閩學翻譯研究年會,探討、交流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方法、新趨勢,把最新、最優(yōu)秀的朱子閩學翻譯實踐經(jīng)驗及時傳播給廣大研究者,把翻譯研究中出現(xiàn)的新動向、新理論及時推廣傳播,把翻譯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及時指出,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二)注重“音形意”與“格律意”的搭配。
在朱子閩學翻譯實踐中,古詩文的翻譯方面要特別加強重視漢語“音形意”與英語“格律意”的搭配。在翻譯中應充分考量譯文的音步格律。比如在翻譯時,對照原文要注重考慮采用抑揚格還是揚抑格,揚抑抑格還是抑抑揚格,揚揚格或是抑抑格,這六中英文音步格律中到底哪一種與原文最搭配。
(三)加強對朱子學說翻譯中異化策略的使用。
朱子閩學具有傳統(tǒng)而獨到的中國特色,很多詞匯表達在西方文化中是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表達的。因此,在翻譯中要重視更多地利用異化策略進行翻譯,采用添加注解的方式傳達表意,確保朱子閩學文化外宣翻譯的準確、易懂、達意,努力做到翻譯最重要的原則:信、達、雅。
(四)推出英文版朱子閩學宣介新媒體平臺。
在二十一世紀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普及時代,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推廣、宣傳朱子閩學文化。具體實施措施可以從構(gòu)建朱子閩學官方網(wǎng)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三個方面進行。可以由朱子閩學翻譯研究權(quán)威官方機構(gòu)推出官方網(wǎng)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及時發(fā)布朱子閩學翻譯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可以建立專家學者研究探討的QQ群、微信群,以及讀者QQ群、微信群,甚至是可以建立專家學者與讀者共同的交流群,讓朱子閩學文化的外宣翻譯研究借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發(fā)展得更好。
參考文獻:
[1]錢穆.朱子新學案(上)[M].成都:巴蜀書社,1996.
[2]陳榮捷.朱學論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彭國翔.近三十年(1980-2010)英語世界的朱子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4-38.
[4]賴文斌.朱子學在英文世界的首次翻譯:以《中國叢報》為中心[J].上海翻譯,2006(3):67-71.
[5]張香桐.朱子家訓英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