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 思維既是創新的源泉又是心靈的啟迪,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僅是核心素養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關鍵。語文是一門感知型學科,學生除了對文章進行記憶、背誦外,還要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與作者在文字間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語文并學以致用。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理解的關鍵。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闡述思維能力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結合具體案例探索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情景教學 思維能力培養
引言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講授法授課。通過對課文的講授,讓學生課下記憶本堂課的重點。這樣雖然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卻既忽略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又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一旦學生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只想著讓教師講授,不自己思考,這樣在考試中面對陌生題型時便不知道從何思考。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的學科,教師一味地講授,不讓學生去探索、去觀察,只會降低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既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出發,又要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思維能力培養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所謂思維能力,廣義上指的是人腦對世界的反應,具體分為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運用的是狹義上的思維能力,也就是指邏輯思維,它能夠使人迅速判斷、做出對應的反應。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具體有以下內容:
首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對于中學生而言,語文概括能力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運用語言說出文章大意。這是每一位學生必備的語文基礎能力,但部分學生很難在閱讀后自我消化,或是消化的時間較慢,這便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滲透思維教學的影響。通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或許在第一次學生還會表達錯誤,但是通過多次練習,學生閱讀完后會潛意識地歸納重點,掌握中心思想,這對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或是在考試中遇到陌生的短文十分有利。
其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章分析能力。文章分析能力是理清文章脈絡的關鍵。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分析能力強,可以瞬間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古人的詞匯、語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學生擁有分析能力可以在文言文學習中找到解題的關鍵,才可以在考試中做到融會貫通,以此提高解題能力。
最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想象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形成了語文學習的“套路”,不愿意創新。在培養思維能力中,教師為學生搭建創新的平臺,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語文的海洋中遨游。一些學生在寫作中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導致寫作質量差。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有直接作用,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拓展想象,將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表達,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
《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語文這門學科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教師所教授的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語文的更多知識需要學生自己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讓每一位學生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更好地培養自主思維。
如在教學《龜雖壽》這首詩歌時,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自己閱讀詩句,找出這首詩的關鍵語句,那么對于中學生而言無疑是難如登天,這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存在差異,所理解的中心詞句也會有偏差。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視頻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理解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
除了視頻情境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質疑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如在教學《在山的那邊》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將這篇課文的題目寫在黑板上,詢問學生你們想對這個題目提出什么問題嗎?有的學生提出這篇文章講述的山的那邊是什么呢?有的學生提出作者是不是走到了山的那邊?教師先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答,一下子就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對課文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通過多元情境,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走進課堂、思考問題,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二)走進生活,培養學生探索思維。
深化教改對語文的學習要求進行了重新定義,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不僅要學習語文知識,更好地借助語文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探索,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更要理解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含義。只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探索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散文詩《荷葉·母親》這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講授課文,點明課文講述的是女兒對母親的依戀及母親對女兒的呵護,從而歌頌母愛,那么不僅無法激發學生與課文的共鳴,而且不能引起學生的情緒。教師可以在講述完荷葉為紅蓮擋住了風雨后,暫停一下,問一問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關于母愛的故事,探索文章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想母愛的故事,再讓學生感受課文表達怎樣的感情,使學生對荷葉的故事有了更多的感觸,實現了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探索。
(三)讀寫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靈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讀寫結合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寫作訓練,降低學生寫作難度,讓學生在文字中抒發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措施:
首先,可以讓學生書寫讀后感。讀后感是學生閱讀文字后的所思所想,在學生剛剛閱讀文字后,一定有許多情感想要表達,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與平臺,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情,完成一篇優秀的讀后感。
如在教學《最苦與最樂》這一課時,學生在閱讀后便產生了自己的閱讀感想。教師可以相機在教室中展開一個讀后感分享會,先讓學生將自己讀后感的大綱寫出來,按照大綱分享加讀后感內容,在將其書寫在練習本中。這種分享會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想法、完成大綱,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段落總結能力,使學生養成習作時先寫大綱的好習慣。除此之外,還在展示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后也會主動寫下讀后感。
其次,可以引導學生仿寫文章。通過仿寫文章,能夠使學生了解作者寫作的方法,并在文章中靈活運用,這是學生創新的前提,掌握了寫作方法,才能夠寫出優美的文章。
如在教學《蚊子和獅子》這一首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寓言故事的寫作方法,再動手寫一則寓言。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寓言故事都是以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有些還運用了反諷的寫作手法。當學生分析了寓言的寫法后,一個個都動筆寫出了自己想象的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張貼“寓言故事”文化展覽,使學生課后能夠欣賞到他人的寓言故事,這樣既積累了更多的寫作素材,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水平。
最后,可以鼓勵學生續寫文章,激發創新。續寫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續寫時要對人物性格、故事走向有清晰的理解,才能夠續寫出自然、不突兀的內容。
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續寫課文,說一說當皇帝被小孩子戳穿之后又會發生什么故事?續寫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拓展思維,創新續寫,呈現出一個個有意思的故事。在讀寫結合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讓學生創新思維得以展開,進而提升了語文水平。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創設情境、走進生活、讀寫結合等不同方式,一步步帶領學生走進語文的大門,使學生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更好地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韓冰.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7):65.
[2]何遂吟.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速讀(上旬),2016(11):120.
[3]邱六碧.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與路徑[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