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淼
摘 要: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已進入信息時代。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需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改進與創新。高校貧困生特征呈現出新變化,資助工作者要找出當前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運用互聯網工具創新資助育人體系,借助大數據的優勢,從傳統的線下轉變為線上,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評定機制;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資助育人環境從關注個體成長走向多元共生,資助目標從單一的物質資助走向全方位資助。
關鍵詞: 資助育人 互聯網 信息時代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網站上發布了《2016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提出了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網民中,青少年人數已達3.2億,總數約占全國網民的43%,占青少年總數的80%。60.5%的青少年網民認為互聯網上的信息是真實的,呈現出青少年對互聯網依賴性強、信任度高、安全意識較弱的特點。在青少年網民中,89%的人利用手機上網,65%的人喜歡在網上分享動態,經常在網上發表評論的占50%。現階段高校大學生顯然已經成為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互聯網+”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使得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及教育評價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使得我國各個時期育人體制的改進和創新得到了快速推進。在當今信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生,其個體特征出現了新變化,互聯網思維在他們的行為舉止和思維模式中日益體現出。高校從事資助育人的工作者應尊重并運用互聯網思維,認識和把握信息時代下高校貧困生的特征和現實需求,這對于貧困生幫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貧困生的特征變化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高校貧困生,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都受到互聯網文化的沖擊,個性、特征和思維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發生了變化。
1.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受到互聯網文化沖擊。
在信息時代環境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價值取向融合與沖突愈加明顯。在“互聯網+”環境下,貧困生在形成自身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的過程中,主要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1)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觀促進了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思維習慣及價值取向的形成,導致貧困生個體特征呈現“社會性”;(2)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貧困生們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落差使一些學生產生懷疑和誤解;(3)基于個體從眾心理,貧困生在其所處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圈內個體思維易受群體思維影響,進而形成群體化價值認同。高校貧困生在以上這三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會出現兩種情況:(1)非主流順利融入主流;(2)非主流被主流邊緣化。在自由、開放、幾何擴張的“互聯網+”環境作用下,三種價值取向的影響不斷擴大,摩擦愈演愈烈,最終結果呈現多樣化。現如今在這三種力量的充斥和較量中,在矛盾和糾結的價值觀探索中,會有一些學生受負面思維影響,但是不少學生都會堅定不移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2.心理特征表現差異大。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特征差異主要表現為:地區差異、年級差異及性別差異。貧困生在校期間雖然都得到資助,但由于性別差異,一般男生的顧慮多于女生,高年級貧困生少于低年級貧困生。高校貧困生在平時人際交往中,由于經濟的原因跟同學交往被動,男生比女生更被動,城市貧困生較農村貧困生更被動;在感恩意識方面,高校貧困生總體上都懂得感恩,但高年級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弱于低年級貧困生,城市貧困生強于農村貧困生[3]。在就業壓力上,面對不明朗的就業形勢,低年級貧困生就業壓力低于高年級貧困生,城市貧困生低于農村貧困生;自身困擾方面,不同年級的貧困生自身主要困擾也不同,一年級學生主要面臨入學適應上的困擾,四年級則需面對就業壓力的困擾,因而自我效能感存在差異。
3.態度務實,追求效率。
高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追求效率及務實。在現如今信息時代下,互聯網已然成為信息的載體,傳播快捷、系統開放、海量儲存,在“互聯網+”的環境塑造了大學生的高效觀念和務實態度。貧困生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發布信息。智能手機及碎片化時間的善用,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生活和學習效率[4]。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習無處不在,貧困生可以挖掘網絡學習資源,學習各種知識,突破了傳統學習模式,符合現代學生多元化學習的特點。
二、信息時代下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多,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貧困生的思想、心理等特征發生變化,從貧困生認定到補助發放到位過程中實際操作環節很多,難免存在一些問題,為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增加難度。
1.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夠完善。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不是依靠《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地方開具的貧困證明材料、學生自述及民主評議等就可以對貧困生的貧困程度做出公平、公正、科學、全面的判斷的,其包含諸多復雜因素。
首先,由于各區經濟發展不一樣,各地民政部門對家庭經濟困難的認定標準不一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和學校都搞不清困難程度等級的概念,導致學生家庭所在地的官方認定的可信度和精確性不高,這就給學校對貧困生的鑒別造成一些影響。其次,按照高校現有貧困生認定辦法中,除學生家庭所在的地方部門開具證明之外,還需在班級內部以投票方式進行民主評議,對于剛入學新生來說,他們接觸時間很短、彼此之間缺乏了解,因此評出班級內部真正需要獲得資助的同學難度很大,導致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更加困難。另外,雖然高校每年都通過電話、班級民主評議、走訪等方式對貧困生資格進行復查,但是隨著貧困生人數越來越多,資格復查工作難度不斷加大。
2.一些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明顯。
在大學里,貧困生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由于家庭的原因往往表現出自卑或敏感的現象,根據有關貧困生心理的調查顯示,49.5%的特困生心理壓力很大,而且特困生的抑郁因子測試比非特困生高,這類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會產生心理困擾、負面情緒等。雖然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和生活都較為自強獨立,但是還是有一些貧困生在思想和心理問題上存在認知偏差,導致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一些資助政策在推行中受到阻礙。
3.一些貧困生誠信和感恩意識淡薄。
在貸款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誠信意識不強的學生,他們為了達到貸款的目的,以夸大、虛假材料騙取貸款資格,以取得優惠政策和照顧,甚至一些大學生畢業后不履行還款責任,逾期不歸還貸款,損壞高校助學貸款的信譽環境。一些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將自己受到資助當作天經地義的事,缺乏責任感,不參加任何公益性集體活動,不認真學習,沒有一點感恩之心。
4.育人功能不突出。
對于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和扶持主要是為了突出育人功能,資助為輔育人為主。然而,一些高校缺乏對資助體系主要功能的認識,解決了貧困生經濟上的困難,沒有在給貧困生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綜合發展能力,忽視資助的育人功能。各類獎助學金沒有起到促進貧困生全面成才的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片面地理解各項資助的內涵,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學校缺少相應的引導教育[5]。
三、信息時代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改變與創新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環境優勢,將資助與育人緊密結合,將德育工作與能力培養相互滲透,用創新思維打破傳統工作模式,促進高校資助工作信息化、科學化發展,全面增強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效果。
1.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評定機制。
在信息時代里,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來源多元化和信息整合的數據化特點,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評定機制。首先通過大數據的追蹤、記錄技術建立貧困生電子檔案庫。電子檔案里不僅要有貧困生個人信息,還要有能夠反映出學生在校實際學習生活情況的信息,如校園卡消費記錄、圖書借閱率、上課出勤率、學習成績等。其次,貧困生評定小組要根據他們的電子檔案獲取真實全面的信息,進行多元、科學、有效的評定,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力度。最后,資助育人工作者還需要對受助學生的在校情況進行跟蹤,對貧困生的電子檔案數據進行動態管理,達到精準資助的目的。
2.搭建全方位資助育人平臺。
在信息時代里,貧困生的互聯網思維已逐步形成,高校應強化引導教育和能力培養,做到資助與育人相結合,讓互聯網成為貧困生成長成才的助推器。重視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強化網絡教育,例如利用高校輿論平臺宣揚真理、邀請專家進行形勢政策網絡教學、通過老師的微信微博進行文化交流等,使貧困生在上網的同時接受文化熏陶,樹立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加強誠信感恩教育,高校要利用校園網、微信、QQ等公眾交流平臺宣揚誠信感恩教育,也可以通過舉辦誠信感恩主題的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增強貧困生誠信感恩的意識。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應以社交軟件為抓手,密切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動態,在網上定期開展貧困生心理問卷調查,對有問題的貧困生積極做好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構建貧困生“網絡心理咨詢室”加強線上心理輔導,引導貧困生塑造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強化能力培養,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新的工作載體搭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培養服務平臺,如開辦QQ或微信公眾號,按照素質拓展、助貸政策、勤工助學等模塊劃分設置專項服務,激勵貧困生參與志愿服務、校園活動等校內外社會實踐,促進貧困生多元化能力素養提升。
3.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轉型與創新。
在信息時代里,資助育人工作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敢于創新機制,培養互聯網意識,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轉型與創新。一是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審視資助育人工作盲點,完善資助管理條例,將資助育人工和“互聯網+”進行跨界融合。二是要學習并掌握網絡通信理論的知識和應用,利用多元化互聯網應用平臺實時監控貧困生現實的學習和生情況,及時開展相應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凸顯育人功能,搭建全方位資助育人平臺,拓寬資助渠道,整合來自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多主體的資源優勢,構建多方共贏生態,形成資助育人的合力。
參考文獻:
[1]王德林,黃江珊,仲苗旺,孫東亞,周勇,管慈慧.互聯網環境下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中國冶金教育,2016(03):39-42,45.
[2]陶俊清.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資助工作創新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24-28.
[3]劉寧,卜士湞.“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97-101.
[4]徐安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師范類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反思與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6(11):21-24.
[5]蔡穎,許志敏,鐘慧娜,趙楚洪.互聯網思維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現機制與路徑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