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課堂,教師只需要起引導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的常態課教學中,思想政治課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遇到枯燥的理論知識時,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很少有積極的反饋。當灰色的理論和彩色的生活結合起來的時候,理論之樹便是常青的。這啟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以理論講理論,而應用生活實踐講理論,這樣才能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緊貼學生的生活和實踐,而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備好課,并對如何備好課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實踐;學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實實在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用活生生的案例和社會生活的熱點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是我們政治課教學的一大法門。比如,當我們在講解商品的概念時,結合生活娛樂的實例去講可能更有趣和易于理解。
思想政治課要講好,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首先要建立在有效的備課的基礎上。怎么進行有效的備課呢?結合自己工作以來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 抓好過渡環節,語言過渡要自然
要上好一節課,教師的語言非常重要,尤其是知識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知識點之間的語言過渡應該體現一種邏輯關系,環環相扣。只有這樣才能制造懸念,讓學生循著正確的思維順序探究新的知識。如果我們沒有組織好“精煉、準確、優美的語言”進行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講解時,學生的反饋往往是無效的。簡言之,即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求。
在過渡語言的設計上有一個竅門,就是對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要巧,要精,更要準。有的時候我們為了呈現知識,或者得出結論,會強行設計問題,拋出疑問。但是這個問題卻并沒有經過仔細推敲和精心設計,只是為了得出結論,這就顯得很牽強。所以,對于問題一定要通過精心思考和設計之后再向學生提出。無效的提問對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并沒有什么幫助。
二、 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成為主角
指戰員需要在戰場中把握戰爭的規律,教師的戰場就是課堂,教師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的規律,學習教學的藝術。某種意義上,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假如把課堂作為舞臺,更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正確的思想理論內化為被教育者的行為,真正的產生認同。所以一切能夠運用的形式和手段都是可以運用的,只要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電影、話劇、音樂、活動、辯論、演講等等形式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形式和手段。
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政治生活》之“民主監督”部分為例,我堅持“學生為主,教師啟發”的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民主監督其實是公民的監督權的問題。因此我首先帶領學生回憶監督權的內容,進而實現對“民主監督是什么”的突破。
為了創造情境,使得學生增加對社會現實環境的體驗,我設計了一個微型小品。該小品名叫《原來你是那樣的扶貧》,以全面脫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背景,反映了鄉村的某種怪象。我們知道習近平主席和黨中央非常牽掛困難群眾,這些年“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讓困難群眾很暖心。但是在某些鄉村地區卻也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又讓我們很寒心。這種怪象就是:在某些地區扶貧款不能落實到真正的困難群眾手中,而是被某些官員挪用或者讓自己的親戚朋友以“困難群眾”的身份冒領。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某些官員發生了以權謀私和腐敗的問題。在微小品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主動性,可以說是課堂的主角,表演的同學盡興,觀看的同學高興。我用這個情境去引發學生思考,提示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公民要積極行使監督權。
三、 社會熱點貫穿教學,興趣與能力培養并舉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點是它必須與時代發展同步,因此在教學素材、教學案例的運用上也應采用最新的和最前沿的東西。脫離了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的素材和案例學生也不會有多大興趣,教師自己講起課來也會缺乏底氣。因此做好最新的教學素材、案例的積累非常重要。
在日常教學中,我選擇的都是最新的時事熱點,從導入到課堂中間的案例分析以及最后的總結,始終緊貼著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的腳步。還是以“民主監督”為例,我們可以聯想到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反腐工作。我們看到過去一年反腐力度不減,習主席說“反腐敗永遠在路上”。反腐工作歸根到底要靠誰?這個問題其實1945年毛澤東就已經回答過了,即著名的“歷史周期律”問題。民主和監督可以使我們跳出歷史周期律。所以,反腐當然不是僅僅靠黨中央,關鍵是靠民主監督,即公民參與其中行使監督權。憲法規定我國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有監督權。公民積極參與民主監督,行使好監督權,才能建設好公共家園。我以反腐問題作為導入,當我播放反腐的相關新聞和視頻時,學生表現出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設計兩個問題,很自然地就過渡到“民主監督”的主題。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應該是結合現實問題讓學生分析,解讀,最終完成教學。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愚見,可能有不到位、不準確的地方。另對于教師來說,知識的儲備和語言的藝術性非常重要,這也提醒著我:學習永遠在路上。
作者簡介:
羅儀,江蘇省淮安市,新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