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強 陳如夢
摘 要: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在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和文化素質的基礎上,使他們自覺遵循生態系統的原則,積極提高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有計劃地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培訓活動。實現大學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完善學生個人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高校可以通過開發課程資源、創新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途徑,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實現,創造一個校園生態環境氛圍,構建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等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黨中央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目標。高校是以文化貢獻為根本使命的文明的存在。他們必將肩負起弘揚和傳播生態文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從理論上闡明生態文明教育的構成,為什么高校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如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等,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教育
以普通課程為基礎,開發選修課,充分發揮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潛在生態優勢,開展滲透教學,是高校生態課程建設的基礎。“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的關系,建立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
所謂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自覺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原則,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有計劃地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培訓活動。廣義上的生態文明教育是針對廣大公眾的;狹義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專門化的學校教育。”教育的核心內容主要是“生態倫理學、生態道德、生態安全、生態政治、循環經濟和低碳生產的理論教育和實踐經驗,其重點是提高未來一代公民的綜合素質,并在教育過程中實現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領域的具體目標。”
因此,生態文明教育的焦點逐漸被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向了人與社會(人)的關系。人與小我的關系,其主要重點是在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指導下構建公眾的綜合素質。生態文明教育比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更為深入和具體,可以說生態文明教育是繼環境教育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后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提升。
二、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體現了大學的理念和追求。為了培養和造就人的理想的全面發展,大學的本義和本質應該是全方位的教育。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人與社會的和諧與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間,只有在這種雙重和諧中,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現實,教育的內容必須包含所有的文化人類,所以教育必須是全面的教育。全人教育指的是完整的人格,即和諧人格。就完全人格而言,有多少人缺乏文化,有多少人是不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注重人與社會(人)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強調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強調人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將有助于高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大學生的理想追求。
2.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體現了社會的期望和要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人類社會,人類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素質決定著社會文明的高度。引導社會和文化轉型的根本力量不是別的,而是人類的根本力量。它是人的實現通過塑造他們的新的形象和培養他們自己的新的字符。因此,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求的根本動力不是其他任何東西,而是它所培養的人,即新一代文明新人,他們適應并促進了社會發展,并有了健全的人格。
3.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體現了大學生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馬克思的學說認為,人的本質是現實中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所有社會關系,實質上都是文化的形式,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人與自我的關系。這些關系的和諧性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建設性的意義。任何一種關系都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甚至健康狀況不佳。
三、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1.開發課程資源。在普通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開展選修課程,同時充分發揮程謙生態優勢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滲透式教學實施,這是建設生態課程的基礎。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道德教育是培養一個:完整、受教育、高質量的人的目的,區別在于一般課程往往是通過一套專業課程來矯正和彌補教育的不足。
2.創新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生態文明教育離不開各種感性實踐和生動的案例,大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實踐,才能深入理解生態現象,重新思考生態問題,加強生態保護意識和情感,形成生態道德責任,提高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同時,實踐也是檢驗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它們也是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直接的榜樣和典范。因此,教師生態知識水平和生態教育水平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
4.校園生態文化氛圍的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對其生態價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5.生態文明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屬于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其評價體系可以借鑒現有的文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在評價中,我們不僅要注意一些知識和能力因素,還要注意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如人格、意志、情感、價值觀等,因為這些都是影響一個人健康成長和長期發展的持久價值和最終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吳俊杰.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2]王世民,豐平.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芻議[J].人大復印資料: 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3]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