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提要] 增值稅作為我國稅收的重要來源,是針對在我國境內銷售、加工、修理等服務獲得增值額而征收的一種稅費,其正確核算不僅影響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價值,還關系到稅務部門工作。綜合來看,增值稅在我國的實施由來已久,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依舊存有不少問題,有關方面的研究備受學術界及社會各界關注。本文基于對增值稅會計核算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就其相關完善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核算;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21日
在國家宏觀政策導向下,多數企業均能自動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稅法改革亦是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客觀分析來看,我國現行的增值稅會計核算亦存有不少問題,理論與實踐層次上矛盾較大。具體而言,增值稅是企業產品或服務在售出并獲得利潤之后,基于當前銷售稅額扣除成本稅額所得出的增值稅。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購入的材料并非完全用于當期消耗,并不能計入完全成本核算中,其所繳納的增值稅并非完全的增值稅,雖然可以通過向后遞延保證最后繳納稅額一致。但是,在一定時期內,從增值稅會計核算維度上講,其所得出的結果大相徑庭。另外,企業在增值稅會計核算時,經常按照現在的評價標準來估值當初購入或建設時發生的歷史成本,其結果出入較大,與成本計價的原則相悖。目前而言,增值稅會計核算實踐中,增值稅均以企業負擔的成本出現,缺乏獨立的科目設置,對相關會計信息的披露不完備,很難有效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少賦稅,也影響了使用者決策。
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企業經營業務趨于多樣化,對增值稅的相關處理變得越來越復雜。但是現階段,由于增值稅會計規范不合理,加之相關工作者臆斷,隨意性較大,造成了核算中的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科目過于繁多。根據《企業會計制度》之相關規定,“應交增值稅”科目下應設有進項稅額、銷項稅額、已交稅額、轉出多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等九個三級明細科目。客觀維度上講,細致規定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企業逃稅、漏水行為,但過于繁瑣,無疑增加了增值稅會計的財務管理工作難度,亦不能直接反映企業的真實納稅情況。同時,繁雜冗余的會計科目,所反映的核算內容不盡明晰,容易造成企業增值稅會計人員理解困難,并自身核算錯誤、披露失誤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國家后續頒布實施了《關于對增值稅會計處理相關問題補充規定》等改革意見,意在科學合理地簡化會計科目,減輕相關人員工作壓力及負擔,確保披露信息準確無誤。但事實上,目前很多企業并未很好地貫徹執行,對增值稅科目的設置不合理,給信息資料使用者帶來了諸多不便。另外,根據“價稅分離”的會計核算規定,貨物、采購等費用應計入購貨成本,而增值稅則需獨立核算。同一企業采用差異化的增值稅會計核算方式,導致每次的購貨成本沒有可比性。
(二)信息披露失真。一般情況下,增值稅的繳納對企業現金流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條例規定,如《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增值稅納稅申請表》等,要求企業客觀真實地披露增值稅核算信息。但是,稅務部門尚未對企業丟失發票的購貨稅額、不按規定開具的發票稅額等而不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作出詳細列示,亦沒有規范披露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操作空間,甚至出現了弄虛作假行為。同時,如此還造成了企業違法風險,增加了國家稅務部門監管難度,對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利。理論維度上講,增值稅具有可轉嫁性,僅列示在資產負債表中,并不會對企業利潤產生影響。但是,在實際操作踐行中,會計上對視同銷售行為、未能抵扣的進項稅額進行計入成本或費用處理,并反映到不同的賬目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披露明細性,還影響了企業利潤,如視同銷售行為的涉稅處理、存貨非正常損失涉稅處理等,均可能導致企業利潤減少。
增值稅會計核算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需從頂層設計入手,調整會計科目、規范成本核算、完善披露信息等,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增值稅會計核算對策,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調整會計科目。宏觀層面上講,增值稅一般包括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兩種,其經濟含義大相徑庭。為了明確顯示待抵進項稅額對本期應繳增值稅的抵消作用,同時排除期末留抵進項稅對“應交稅費”科目余額的影響,建議開設相關科目,繼而提升增值稅會計信息質量。本質上而言,進項稅額可視為一項預付的未來可實現的資產,與所得稅核算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一般,體現了納稅人可以抵扣的權利,因此建議設置“待抵增值稅進項稅”。同時,對納稅人來講,增值稅銷項稅額屬于一種現時義務,建議設置“待轉增值稅銷項稅”科目,對其銷項相關處理。基于此,在立法層次上,重新定義增值稅進項稅和銷項稅,根據其經濟實質改為納稅人預收的未來負債和預付的未來資產。同時,適度減少增值稅會計核算明細科目,如“未交增值稅”。因為,在二級科目設置中既然已經有“應交增值稅”,明顯披露了繳納的增值稅稅額,無需再重復披露未交的增值稅稅金,只需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未交稅金”的三級科目即可。
(二)規范成本核算。如上分析所述,造成企業成本沒有可比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于,企業在不同條件下的會計核算方式未有統一。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同一企業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所得出的結論存有差異,可能會增加其納稅成本,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新時期應盡快建立統一的增值稅會計核算方式,采用“價稅分離”和“價稅合一”的并行操作機制,并根據具體條件情況,靈活選擇、有效運用。如此一來,以成本核算為最終目的,通過規范“價稅分離”、“價稅合一”,為企業增值稅會計核算提供參考,避免太大的差異出現。在此過程中,要明晰上述兩種成本核算方式的特點及差異,理性、公平對待,同時滿足企業和稅務部門的雙重需求,協調好其間的關系,解決利益沖突,并從立法的層次上進行規范,建立完善的循環結構,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并完成稅法改革。另外,針對不能抵扣進項稅額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問題,建議將永久性稅額差異納入到管理費用中,如發生損壞的購進材料、集體福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的購進貨物等,并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三)完善披露信息。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為投資人和債權人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并反映企業管理層面的受托管責任。現階段而言,我國雖然出臺了《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增值稅納稅申請表》等相關規定,但對企業增值稅會計信息狀況的披露依舊不夠細致詳盡,既影響了有關方面對企業涉稅理財活動的了解,又增加了稅務部門的監管工作難度。對此,建議進一步引導企業完善增值稅會計信息披露機制,通過核算方式方法創新,提升信息質量,并盡可能提高企業主觀能動性,使之從成本節約與經濟建設的維度出發,設計構建完善的信息披露明細表,將進項稅額、銷項稅額等詳細內容融入其中,為使用者提供諸多便利。在此之余,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為企業參與競爭的核心資本,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建設,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教育活動,豐富他們的專業學識涵養,強化其職業精神,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道德意識,鼓勵增值稅會計核算創新,分享有效實踐經驗,以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養,使之為企業經濟發展和國家稅收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增值稅會計核算的創新完善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應注重調整科目設置、規范成本核算、完善披露信息,以增強增值稅征管,改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未來關于其探究任重而道遠。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福喜.營改增后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5).
[2]付春.增值稅會計核算架構:變遷、改進及困境[J].會計之友,2018(7).
[3]孫玉惠.淺析“營改增”后增值稅會計核算變化[J].時代金融,2018(6).
[4]李國棟.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經貿實踐,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