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婷
摘 要:2001年,我國頒布實施《信托法》,《信托法》中規定可以以遺囑的形式設立信托,這表明遺囑信托這一信托形式已經得到我國法律的認可。遺囑信托制度不僅涉及信托法的內容,還涉及繼承法的內容,兼具二者屬性。這一制度在我國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但是無論是在繼承法還是信托法中,均未規定遺囑信托的具體規則。我國應當在修訂繼承法的過程中,完善遺囑信托制度。本文從分析遺囑信托制度在我國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著手,結合域外相關法律規定,得出我國遺囑信托法律規定的不完善之處,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遺囑信托;信托財產;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137-02
遺囑信托制度在我國屬舶來品,該制度橫跨繼承法和信托法兩大領域。由于遺囑信托的設立,減少了繼承糾紛的發生,實現家族財富傳承,越來越多的人也采用遺囑信托這一形式致力于公益事業。然而遺囑信托的具體規則有待從立法上予以完善。
一、遺囑信托的含義及特征
在現今各國和地區的立法例中,很少平鋪直敘遺囑信托的定義,大多從其設立方式的角度進行闡述。如日本《信托法》規定,法律沒有特別規定時,應當以契約或遺囑的形式設立信托。不管是哪個國家或地區的立法對遺囑信托的表述,其中都涵蓋了一些共性。首先,信托的理念基礎是信任。由于信托委托人信任受托人的職業操守和理財能力,將信托財產轉移給受托人,建立信托關系。其次,受托人在開展信托業務時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單一利益原則”,即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及處理相關事務時,應當以受益人的利益為最高考量。最后,受托人占有和管理信托財產。信托財產轉移后,受托人對外以所有權人的身份外觀管理和處分信托財產。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將遺囑信托的含義表述為,遺囑信托是指遺囑人根據法律規定立下遺囑,確定在其死亡時將全部或部分財產轉移給遺囑中指定的受托人,受托人按照遺囑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管理該財產或者處理其他相關事務,所獲得的收益由受益人享有。
遺囑信托不僅涉及信托法的內容,還涉及繼承法的內容,兼具二者屬性。
第一,遺囑信托具備安全性。遺囑信托成立后,信托財產便在法律上具備獨立性。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債權人均不得就該信托財產主張受償。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時必須遵循誠實守信原則,以受益人的最高利益為考量,這使得以遺囑信托的方式處分財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第二,遺囑信托行為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成立遺囑信托,只要求遺囑人根據其真實意愿,設立符合法律規定的內容和形式要求的遺囑,而無須征得他人同意。
第三,遺囑信托行為是一種死因行為。遺囑信托成立后并不能立即生效,須于遺囑人死亡時才得進行遺囑信托事務。由此可見,受托人的信托財產管理處分權和受益人的受益權都是一種期待權。
二、我國建立遺囑信托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國建立遺囑信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有效避免財產繼承糾紛
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因遺產分割不平等而產生的糾紛屢見不鮮,如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逝世后因其遺產所引發的糾紛為社會廣為關注。而建立遺囑信托后,于遺囑人死亡時,受托人接管信托財產,分配信托收益,可以減少遺產繼承糾紛的發生。
2.實現家族財富的傳承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被繼承人可以選擇遺囑繼承或者遺贈的方式處分其遺產,這種方式是我國現行法律下最為直接、簡單和經濟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被繼承人缺乏管理能力或者有揮霍的惡習,難免導致財產旁落他人或揮霍一空。而適用遺囑信托制度,不僅可以有效避免財產旁落他人或者揮霍一空,確保財產代代相傳,還可以在管理過程中實現財富的不斷增值。
3.切實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第一,信托財產具有法律上的獨立性。雖然信托財產對外所有權屬于受托人,但是與受托人的財產獨立開來,且與其他遺產相互獨立,因此受益人可以充分享有信托財產帶來的收益。第二,在信托制度下,實行責任與收益分離機制,管理信托財產時產生的責任和風險由受托人承擔,管理信托財產產生的收益由受益人享有。即使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的過程中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受益人也無須以其個人財產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遺囑信托制度可以切實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二)我國建立遺囑信托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法律基礎
2001年,我國頒布施行《信托法》。2007年和2010年銀監會分別通過了《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和《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雖然我國目前的“一法三規”對于信托的規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為遺囑信托規則的實施奠定了法律基礎。此外,我國民法典分則正在制定當中,繼承法也面臨著修改完善,這一系列舉措都為遺囑信托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契機。
2.經濟基礎
隨著財富的積累,財富的傳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財富所有者可以設立遺囑信托,將其財富交給自己信任的受托人管理,收益由其子孫后代享有。通過這一方式,既能夠保障繼承人日后生活無憂,又可以將家族財富不斷傳承。
3.文化基礎
自古以來,我國便十分重視人情關系這一紐帶,而遺囑信托以人與人之間的信義關系為基礎,由此奠定了在我國建立遺囑信托的文化基礎。此外,中國人普遍都有較重的家族延續觀念,對家族血脈和財富的傳承十分重視,這使得遺囑信托制度的存在在我國有很強的文化思想基礎。
三、我國現行遺囑信托制度的不足
雖然我國已有相關法律法規對遺囑信托問題做出規定,但是對該問題的規定還不完善,社會的發展進步,迫切需求出臺新的法律或者完善現有法律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在借鑒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先進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歸納出以下不足之處。
1.遺囑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不明
英美法系國家實行“雙重所有權”制度,普通法所有權由受托人享有,衡平法所有權由受益人享有。大陸法系國家實行“一物一權”主義,這與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雙重所有權”有質的區別。對于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主要有兩種主流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建立信托后,受托人成為新的所有權人。第二種觀點認為,受托人處理信托事務時,對外具有權利人外觀,對內信托財產實質上的所有權仍歸屬于受益人。
我國《信托法》第2條規定,委托人將信托財產“委托”給受托人,而非表述為“轉移”,則可以理解為受托人不是信托財產所有權人。同時,我國《信托法》第14條規定,受托人“取得”信托財產,則又可以理解為受托人已經成為新的所有權人。顯然《信托法》在前后規定上是自相矛盾的,導致對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的界定不明確。
2.未限定遺囑信托的存續期限
對于是否限制以及如何限制遺囑信托的存續期限,各國的做法不盡相同。“禁止永續原則”是英美法系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則。美國法規定,受益人一生加上其死后21年是遺囑信托存續的最長期限,不得超過這一時間限制。日本法規定,遺囑信托存續的最長期限為受益人死亡或者該受益權消滅之時。但是我國法律并未對遺囑信托的存續期限予以限制。
3.遺囑信托條款與特留份制度沖突時解決的規范缺失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在分割遺產時,應當為弱勢群體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如果遺囑人以其全部財產設立遺囑信托,沒有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違反了法律關于特留份的強制性規定以及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則,而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使得本應享有特留份的弱者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訴諸法律無門。
4.遺囑執行人制度不完善
我國現行法律僅《繼承法》第16條第1款涉及遺囑執行人。雖然該法條規定公民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但是遺囑執行人的法律地位、主體資格及權利義務在法律規定上還是空白。遺囑執行人制度不完善會使遺囑信托難以執行,而且容易引起財產糾紛,導致設立遺囑信托的目的最終落空。
四、我國遺囑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議
前文已經對我國遺囑信托制度的不足之處進行闡述和分析,在借鑒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對遺囑信托的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完善我國遺囑信托制度。
1.明確遺囑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英美法系主張“雙重所有權”,所以在英美法系國家,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十分明確。但是在我國實行“一物一權”主義的大前提下,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是否轉移存有爭議。因此,我國應當從立法上確認,遺囑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受托人,受益人僅享受信托財產帶來的利益。只有受托人對遺囑信托財產享有充分所有權,才能更好地開展信托事務,最大限度地實現受益人的利益。
2.限制遺囑信托的存續期限。在修改相關遺囑信托法律時要對其存續時間設定一個期限,否則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英美法系國家的“禁止永續原則”值得我國借鑒,可以考慮在立法時對遺囑信托規定一個存續期限,使我國的遺囑信托法律制度更加合理。
3.制定遺囑信托與特留份制度沖突時的法律規范。美國信托法規定了以下沖突解決方法:一是權利人可以自主選擇接受信托利益或者主張繼承權;二是權利人主張法定繼承權的,在其繼承份額中扣除信托利益。我國可以借鑒美國信托法中關于特留份制度規定的合理之處,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保障遺囑信托的順利進行。
4.完善遺囑執行人制度。遺囑執行人關系到遺囑信托可否順利進行,地位十分重要,將遺囑信托財產轉移給受托人也需要遺囑執行人的介入。所以,可以從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方式和權利義務方面完善遺囑執行人制度。如增加遺囑執行人的產生方式,在執行遺囑內容時享有排除妨礙請求權等。
《繼承法》在我國施行已久,這幾十年來,我國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經歷了巨大的改變,人們觀念的轉變和財富的日益積累等因素的變化對我國的繼承制度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遺囑信托在我國存在的空間愈來愈廣,有必要從立法層面對遺囑信托規則予以完善,發揮該制度本身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孫書元.信托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2][英]D.J.海頓.《信托法》[M].周翼,王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徐衛.遺囑信托制度構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何寶玉.信托法原理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5]劉寧.英美遺囑信托制度及對我國的借鑒[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0.
[6][美]約翰·斯普蘭克林.美國財產法精解[M].鐘書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