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拐革命舊址是抗日戰爭后期與解放戰爭時期的北方局根據地。以單拐紅色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單拐革命舊址歷史背景及其保存現狀進行介紹,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的價值進行分析,提出單拐革命舊址現存的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案,為紅色革命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單拐革命舊址 紅色文化 開發利用 遺產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黨和政府對于革命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越來越關注,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對于保護發展和利用紅色革命文化的倡議也卓見成效。而單拐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就是代表性的一例。
1 單拐革命舊址的歷史背景及保存現狀
單拐革命舊址位于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是抗日戰爭后期與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革命根據地,1944年8月清豐縣全境獲得全面解放,冀魯豫軍區遷駐至清豐縣單拐村。到1945年期間,鄧小平、黃敬、宋任窮等革命先輩駐扎此地,為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單拐革命舊址的修整與開發利用項目于1980年著手,對于革命舊址的開發利用嚴格遵守文物保護16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現有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鄧小平、宋任窮、黃敬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等,據統計共有革命舊址23處,展示征集到的革命文物2000余件,共有專題展室8處。近年來單拐革命舊址不斷地進行整修和紀念館等設施的建設,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黨和政府還開發建設了與革命舊址相配套的硬件設施,開發了4000平方米左右的紀念館廣場以及相當規模的停車場,為前來參觀的觀眾以及周邊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設施。單拐革命舊址于近年來面向社會公眾正式全面開放。
單拐革命舊址先后被評為省文博系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愛國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紅色旅游景區(點)、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7年1月,單拐革命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2 單拐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價值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文物的保護重在使文物說話,把寶貴的歷史智慧告訴后人,從而實現文化遺產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2018年春節期間,筆者走訪單拐革命舊址:單拐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智慧與不懈的奮斗歷史。隨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讓我們更進一步的走進歷史,重溫那過去的時光。睹物思人----遺存至今的清末民初典型的北方建筑讓我們看到了革命條件的艱苦,吃水不忘打井人、飼養員下井撈鋼筆、楊勇送棉鞋、鄧小平上馬臺等事跡承載了革命先輩們為新中國成立付出的心血與汗水,讓我們感受著文化的氣息以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憶往昔崢嶸歲月,再看今朝: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紀念館、兵工廠、舊居遺址等所到之處人山人海,大多數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學習紅色文化,重溫光輝歷史的景象。而且在紀念館里講解員也不辭勞苦地為觀眾講解,春節正直參觀的高峰期,講解員用自己沙啞的聲音不厭其煩的一遍遍的講述著歷史,為觀眾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奮斗場景。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性在不斷地提高,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識也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單拐革命舊址的在黨與政府的大力協助下,使得文物保護得到了可持續性發展,是進行黨內外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因此單拐革命舊址被評為了省文博系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革命舊址資源的保護利用使得單拐的旅游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發揮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為周邊包括餐飲業、紀念品商店、娛樂業等一系列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單拐紅色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風景區,并先后被評為河南省紅色旅游景區以及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單拐革命舊址是鄧小平等先烈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以史鑒今、啟迪后人,是當今時代發展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資源,是一處不斷蘇醒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單拐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文化遺產事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精神寄托,單拐革命遺址讓觀眾站在先烈們的肩膀上回望艱苦的革命生活,對我們新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路程感慨萬分,無形中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這種點面結合的效應,也會對區域精神面貌的改善帶來良好的影響。
3 單拐革命舊址的現存問題及解決方案
單拐地處偏僻,使人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應與當地獨特的鄉村景觀、人文氣息化為一體,打造出獨特的旅游線路,形成具有單拐特色的紅色文化遺址,從而促進旅游業的良性發展。使單拐紅色文化遺產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在保護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保護。然而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客流量控制問題:景區旺季尤其是春節之類的節假日期間,游客量過剩,由于單拐革命舊址區域范圍大,而且無需買票直接進入所以在人流量上缺乏有效的控制,導致景區內人滿為患,交通癱瘓,對于文物的保護存在不利因素而且也影響參觀的效果。解決方案:紀念館等地需要進行身份證實名驗證之后取票進入,館內人流量達到一定標準后禁止進入。由于革命舊居的場所一路貫通,所以在進口與出口處設置檢票設施,由于庭院的胡同狹窄,所以進口與出口不得混用,不得擾亂正常參觀順序。
參觀秩序問題:單拐村地處偏僻,遠道而來的游客進村子之后沒有向導,導致村子內道路擁堵,為當地村民出行帶來不便。解決方案:在村口應設置向導管理處,按秩序停車,不得妨礙村民正常生活。
此外在展陳方式上要不斷地更新、創新方式方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文物的各項功能,能夠物盡其用。結合獨特的革命情懷開發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化產品,不斷提升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獨特品味。使得單拐革命舊址在保護中得到高效的利用,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文化遺產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要切實把握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作用。單拐紅色文化遺產在發揮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需要加強保護,不斷地完善保護措施,更好地服務當地社會發展。
物以載道、形以傳神。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紅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在黨與政府的大力號召下,單拐革命舊址記錄了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英勇抗戰的艱苦歷程。通過不斷地開發利用,將珍藏的歷史記憶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使單拐紅色文化的精神得以發揚傳承,同時也為其他革命遺址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先例,有助于文化軟實力與民族責任感的增強。紅色文化凝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也為我們一起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姜思毅 王傳忠.冀魯豫邊區革命史概述[M].軍事歷史,1991.(04):7-12+30.
李煊 閆俊嶺.清豐單拐村革命舊址三喜臨門[J].河南日報,2007,(001).
鈐冠東.論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清豐單拐[M].中國校外教育,2014.(28):15.
王振巍 張同樂.何雄趙瑞東率隊赴清豐單拐開展“七一”紀念活動[J].濮陽日報,2016(001):2.
作者簡介
趙莉敏(1992-),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學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文化遺產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