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開啟,意味著新的奮斗目標和新任務的出現。而新時代的所有目標和任務,都必然衍生于一個特定中心,即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能否正確認識和精準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著能否科學定位這一時期的工作中心和根本任務。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演化過程
基金項目:2017年度遼寧維穩立項課題“遼寧省國企改制引發的勞資矛盾及其化解路徑”(項目編號:2017lnwwkt-yb10)
1 前言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哲學范疇,只有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制定符合人民大眾需求和符合社會實際的前瞻性國家戰略措施,從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我們必須從矛盾的觀點出發,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過程,對于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過70年的發展尤其是近40年的改革開放,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我們已經告別了貧困時期,跨越了溫飽年代,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富裕時代大步邁進;我們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目標,并正在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2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化過程
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事物是運動變化的,矛盾也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轉換亦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重大的結論性判斷共有三次。
2.1 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
早在1937 年,毛澤東就指出,“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①。在毛澤東著作中,體現矛盾重要性的論述更是數不勝數:“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②;“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③;“任何研究和決策,都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②;“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②。
1956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也基本建立起來。毛澤東同志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探索與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黨中央作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的正確判斷,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第一次重大的結論性判斷。這個判斷對我國形成以發展生產力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對形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思路,對完善整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戰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也為之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回正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2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表述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恢復和繼承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理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又一次重大的結論性判斷。這一重要論斷為當時實現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上,初步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同時也廣泛地調動和充分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了當時令世界為之震驚的“發展奇跡”。
2.3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會各個領域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在20世紀末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在21世紀初達到了總體小康水平,而且在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這一系列的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不僅需求的數量明顯增加,而且需求的質量顯著增強;不僅對單一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且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多層化、多樣化要求與日俱增。但目前我們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保持長期不變的論斷被重新書寫成為歷史之必然。
習近平同志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深刻總結,創造性地闡釋了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④的重大論斷。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第三次重大的結論性判斷。這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內涵更豐富,關注范圍更寬泛,聚焦問題更精準,描繪愿景更鼓舞人心。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彰顯了我們黨對時代主題的準確把握,表明了我們黨推進偉大事業的決心勇氣,明確了我們黨不忘初心的政治立場,凸顯了我們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遠大抱負。
通過闡述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三次重大的結論性判斷,深刻揭示出中國發展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演變過程,也為我們黨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的開展相關戰略工作提供了客觀理論依據。
3 結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歷經很長的時間跨度,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相應的特點,形成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立足于新時代、新背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作出新的判定,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把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聚焦和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系列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各方面需求,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發展的全局、黨的興衰成敗和人民幸福的大業、意義深遠巨大。
我們需要認識到雖然社會主要矛盾了發生變化,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沒有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從矛盾的觀點出發,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過程,對于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322.
[3]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作者簡介
李琦(1993-),女,山西臨汾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