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成明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52例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方法,觀察組使用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還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有助恢復患者關節活動,提高關節穩定性,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27-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病[1],該種疾病患者會出現骨質流失、局部關節軟骨退變等現象,且關節邊緣還會產生數量較多的骨刺, 發展至晚期,患者膝關節可能出現畸形,影響膝關節活動能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構成較大健康問題的同時,還會影響日常生活[2],患者的膝關節常常出現劇烈疼痛與肢體僵硬。臨床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以保守方法為主,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3]。本文研究分析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2例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根據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經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符合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對照組中男14例,女12例, 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73±43)歲, 合并內翻畸形17例,外翻畸形6例, 屈曲攣縮畸形3例。觀察組中男15例, 女11例,年齡59~80歲, 平均年齡(669±44)歲,合并內翻畸形16例, 外翻畸形7例,屈曲攣縮畸形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關節邊緣均有骨贅,關節間隙有不同程度變窄, 且存在髕骨增生。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方法。即口服氨基葡萄糖膠囊藥物,同時行膝關節烤電物理療法。保守治療期間減少日常活動,觀察時間1個月。
122觀察組使用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于患者膝正前方實行縱向切口。采用髕骨內側進入膝關節,切除髕骨下脂肪墊、髕骨上囊、半月板以及滑膜等組織,隨后切斷前交叉韌帶,將攣縮軟組織松解,取出股骨遠端骨贅和脛骨近端骨贅。如患者膝關節存在畸形, 應松解副韌帶或截骨糾正,在行股骨遠端截骨時,需使用髓內定位系統。截骨操作時,應外旋3,外翻6,利用髓外定位系統將脛骨關節面切除,截骨厚度控制在10 mm內,且保持截骨面后傾5°使用試模調試,直至力線正常,軟組織維持平衡。保留患者髕骨,并將髕骨周邊增生的骨刺剔除掉,利用電刀灼燒髕骨去神經化,隨后將大小適宜的假體植入,并使用骨水泥固定,檢查患者膝關節屈伸情況,術后切口留置引流減壓。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同時根據治療前后疼痛、功能以及活動度評分判斷患者膝關節功能,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 患者肢體活動度恢復>80%,自覺癥狀全部消除;有效:治療后, 患者的肢體活動度恢復60%~80%,癥狀基本消除;無效:治療后肢體活動度恢復<60%,各項癥狀并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3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討論
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病,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這一點在老年人群中表現的非常明顯。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表現為局部骨質疏松,骨質增生與骨質退化,由此也就會導致關節周圍出現骨贅,嚴重時還會引發關節畸形,影響正常活動能力,增加患者負擔。過去常常采取保守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措施不僅成本較高,且效果非常緩慢,容易引發不同類型并發癥。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人工表面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還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有助恢復患者關節活動,提高關節穩定性,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曉冰,韓文朝,王獻印,等.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于人工表面關節置換的應用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1):193-194
[2]張劍君,呂龍,李華,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并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分析.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6):1069-1073
[3]宋文福,張玲.中醫理療與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及安全性比較.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6,18(8):5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