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現有的教育方式,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來提升課堂教育效率。而小學高年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需滿足這些要求,以創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路徑來創建有效課堂,提高學生在思想品德上的綜合素質水平。文章主要以蘇教版小學高年段品德與社會課程為例,對其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綜合素質;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簡介:李承承(1987—),女,江蘇徐州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概述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蘊含了許多具體的社會現實資源,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從而對小學生展開思想品德的教育,培養其品德素養。因此,這一課程主要建立在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基礎之上,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品德素養。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生活面更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增加社會閱歷,促使其更多地了解社會生活,明白品德素養的重要性及社會對品德的需求。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教育為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必須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進行改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1]。
1. 對學生形成個人素質和良好社會習慣發揮著積極作用
人在形成自身素質的過程中,突顯出自發性的特征,而這一自發性形成個人素質的過程,即其不斷豐富文化知識和擴展社會閱歷面的過程。而個人素質蘊含著正面或負面的價值觀,對于學生而言,尤其需要發揮教師的良好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走向積極正向的道路。而品德與社會課程能夠為發揮這一積極影響而提供教學平臺,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素質水平。
2. 對提高國家公民的整體素質水平發揮著積極推動作用
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其素質、道德、行為習慣直接影響著國家公民的素質水平。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推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有利于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推動整個國家公民素質水平的提高。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不久之后就會步入初中階段,其社會生活面更大,因此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程提高其思想品德綜合素質更加緊迫,可構建起以下有效教學策略:
1. 創設生活情境,加強學生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具有體驗性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其他人在這個情境中展開有效的交流。因此,教師需從這一明顯的特征出發,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其在有效的情境對話過程中捕獲知識和獲取感悟,同時也塑造自身更好的品質[2]。比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之《法律護我成長》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其創設“我要維權”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可以通過信件形式給學生呈現侵權事件,讓學生幫助某某進行維權。例如,有人給某個維權小高手發了求助信:①小明散播謠言,說我偷拿了他的鉛筆,但是這件事情與我無關,我該如何應對?②我成績退步了,媽媽為了知道原因而偷偷看了我的日記。我覺得很生氣,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媽媽這一行為。③我在一間店里買的英語學習機無法播放聲音。教師提問:“像這樣的求助信,各位維權小高手,你們有什么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幫助他們維權,可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興趣,努力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上學習的維權方法,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合理的解決措施,提高其解決生活中常見侵權事件的能力,也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同時增加其有效的道德體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2. 在傳統文化中熏陶學生的情操
品德與社會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讓學生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而知識文化素養的形成意味著學生良好情操的形成,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也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途徑[3]。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我們為祖先而驕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自由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將學生分組,同時也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劃分為幾個部分的任務內容。小組選擇其中一個任務之后展開自主學習,經過討論、思考和探索之后,得出答案。教師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小組成員的看法。在分享心得的環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競賽形式來爭奪答題機會,活躍課堂氣氛。而在課堂小結的環節,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們同意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根據作用大小進行排序嗎?”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索與討論,最終得出統一的答案: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每個發明都獨一無二,其貢獻都非常大,且意義非凡深遠,對于這種給后人帶來深遠影響的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對其進行排序。而學生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能夠從內心自然而然地升起對祖先的尊敬、崇拜和驕傲之情,達到這一課程的素質培養目標,且效果比較好。
3. 組織主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內心情感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其生命力的主要來源是課堂中的有效主體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感悟。這就要求教師更多地組織開放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以致用,并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并體悟到應有的情感,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意念,塑造其優秀行為[4]。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是共和國的公民》課文中,可以引入“王爺爺的苦惱”這一與真實生活貼近的案例,從而組織主體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選用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展開,例如小品形式,在“王爺爺的苦惱”的小品實踐活動中,要求參演的小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走進情境之中,有感情地表演出王爺爺身上有煩惱的畫面,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王爺爺沒有子女贍養和老無所依的困境與苦惱,感受王爺爺內心那濃濃的無奈、孤苦以及辛酸,從而在腦海里深刻記住不孝可恥這一觀念。在情境的再現之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品德素養,將孝親敬長的良好精神貫徹在日常行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 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尤其是多媒體的視頻技術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動態的內容,增強其感知,激發其內心的情感。比如,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天有不測風云》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視覺感受,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大自然的美和力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播放關于大自然的視頻,可以涵括和諧共處的動植物、一望無垠的碧藍天空與遙望無際的寬闊海面、魚兒在水中游泳、鳥兒在天空飛翔等大自然的美好畫面;也可以播放沙塵暴、海嘯和地震等大自然災害,深刻震撼學生的心靈,從而讓學生在喜愛大自然的同時,也敬畏大自然,促使其增強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積極地投入環保工作之中。
四、結語
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且在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即將步入初中,其社會生活面更廣,受到正、負面各種思想沖擊的機會也更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不斷豐富自身能力,構建起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課堂,讓學生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情操的熏陶,從而為其抵御不良思想而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其人格進一步健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德清.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 策略分析[J/OL].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17(1):42.
[2]肖群慧.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 教育探討[J].考試周刊,2018(3):141.
[3]蘇玉紅.基于新課改標準下提高小學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J].考 試周刊,2017(30):154.
[4]武立雙.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 教育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 (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