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針對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展開論述。首先,對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及特點進行論述。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兒科實習 自評 互評 教師評價
眾所周知,實習乃醫學生正式接觸臨床工作的起始點,乃幫助醫學生形成臨床思維的關鍵時期,乃醫學生由學生逐步過渡至醫生的重要階段。兒科學涉及范圍極廣,具體包括如下多個方面內容:(1)傳染;(2)神經;(3)腎臟;(4)消化;(5)呼吸;(6)心血管;(7)血液;(8)新生兒;(9)兒童保健等[1]。正因如此,在兒科實習過程中我們需運用科學評價方式對醫學生進行評價,從而不斷促進兒科實習質量的提升。研究發現,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極為必要,可有效促進兒科實習質量的提升。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界定及特點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界定
1967年,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正式提出形成性評價的概念,隨后又被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教學領域[2]。那么,究竟何謂形成性評價呢?趙德成(2013)在《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中指出,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3]。曹妍、祁贊梅、曹雅明(2013)在《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現狀與分析》中指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不斷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并以此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的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系統性評價過程[4]。基于上述關于形成性評價的概念界定,我們可將形成性評價簡單理解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為全方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切實發現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實施的一種評價方式。
(二)形成性評價的具體特點
傳統的教育評價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總是通過考試來區分學生。這種評估是有好處的:操作方便,干擾少,資源消耗低。但終結性評價的功能單一,缺乏對過程的重視。因此,有必要對現行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和修正。在評價的主體、內容、方法和結果等方面,形成性評價具有彌補傳統評價不足的優勢。
首先,形成性評價的主體比傳統的評價更寬泛。形成性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包括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反思自己的錯誤,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是全面的。注重技能的評價,組織對學生學習興趣、態度、學習策略和能力的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積極情感的形成。
第三,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多樣。包括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訪談等。這些方法可有效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及情感態度等。
總而言之,形成性評價是相當正確和客觀的。此外,它還能激發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二、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
(一)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原則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時發現,截止目前為止國內關于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研究雖不在少數,但系統關于本課題的研究卻較為鮮見。結合已有研究認為,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具體可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適宜性
這里所說的適宜性是指形成性評價對所有兒科實習生均應是公平的,符合倫理的。形成性評價系統需具有較強的服務功能,需誠實、公開應對各方利益沖突。最終使得其不會對評價的過程及結果產生影響。在對兒科實習生進行評價時,需以禮貌、慎重及專業的態度對待他們,從而有效維護他們的自尊,引導其以正確積極態度面對評價。
2.效用性
在對兒科實習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還應切實遵循效用性的基本原則。效用性原則要求形成性評價不應只是一種簡單的程式化敷衍活動,應確保形成性評價可真實考察及提升兒科實習生的行為表現,真正對兒科實習生產生學習上的刺激。只有真正能夠實現對兒科實習生學習上的刺激作用,方能真實顯現其實際效用。
3.可行性
除上述兩點基本原則外,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還應遵循可行性原則。即形成性評價方案需簡單易行,耗資少,方便實用。另外,在政策方面也應是切實可行的。簡單理解即是,對兒科實習生開展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評價成本及其它因素的干擾,需為形成性評價相關活動提供足夠時間及其它資源,切實保障形成性評價能夠得以有效執行。
4.準確性
對兒科實習生開展形成性評價,其結果一定應是準確的。如若形成性評價的結果不準確,則很難取得理想形成性評價成效。為確保形成性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對兒科實習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時,不僅需要對評價對象的工作環境進行詳細、真實描述和評價,對評價的具體數據也應妥善保管及小心處理。
(二)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為切實提升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成效,具體可采取如下應用策略:
1.學生自評
這里所說的自評是指自我評價。兒科實習過程中的實習生自評是指:兒科實習生對自身在實習過程中的行為作出判斷與評價的能力,對自身在兒科實習過程中的能力、狀態以及發展趨勢的一種評價性認識。研究發現,學生自評乃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重要應用方式。在對97名兒科實習生進行調查時,100.0%的兒科實習生均表示可以進行自評。由此可見,當前兒科實習生的自我觀念極強,他們極度渴望能夠在兒科實習中獲得自我評價的權利。
業內人士均明晰,學生自評乃對自身進行充分認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評可進行不斷反思與自我驗證。按照之前的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假如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表明是證明的,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們就會不斷加強自我驗證,希望通過反復不斷的實踐來證明自己。即使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可能出現偏差,但是出現此種結果對提升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也極有好處。從教育功能視角審視,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不僅能夠建立較強自信心,還可切實感受到自身是受重視的。假如自我評價的結果能夠得到同學以及教師的充分認可,那么他們則可更好體驗到成功喜悅。此種情況的存在可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參與積極。與之相反,假如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并未得到同學以及教師的充分認可,但是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他們同樣能夠真切看到自身與其他同學的差距,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對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切實調整。具體至兒科實習中的實習生自評,為取得良好自我評價成效,我們首先應讓兒科實習生切實了解和掌握自我評價的具體標準,當兒科實習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自我評價的具體標準后,才可能依據自我評價標準科學進行自我評價,如此才能得出客觀的自我評價結果。如若缺乏自我評價標準,兒科實習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就會無的放矢,缺乏對照性及方向性。所以,在兒科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之前,即應根據兒科實習的具體情況制定兒科實習生的自我評價標準。于此同時,還應要求兒科實習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應秉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應秉持誠信意識和科學精神,不能無節操的對自身進行夸大性表揚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兒科實習生在對自身進行評價時,實習帶教教師也應積極關注他們的自我評價情況,應對如何科學進行自我評價進行有效引導,避免出現嚴重自我評價偏差。
2.小組互評
何謂小組互評呢?所謂小組互評是指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小組內由小組成員對小組內每一個成員輪流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1)知識掌握情況;(2)精神狀態;(3)能力;(4)行為等。由小組互評的概念界定不難看出,小組評價過程中所有小組成員不僅是評價的主體,同樣為評價的客體。在小組互評中,每一名小組成員均要對其他組員進行評價,每一名小組成員均要接受其他組員對自己的評價。
為便于小組互評,從兒科實習生正式實習那天開始,我們便應將其有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如此一來,到小組互評階段的時候,即可將各小組成員分別組織起來,讓他們有的放矢的在小組內展開互評。小組互評可采用口頭形式,也可采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即確定評價對象后,小組內其他成員輪流對其進行口頭評價。為避免有些兒科實習生怕得罪人不敢進行口頭評價,造成小組互評結果出現偏差,可采用書面評價的形式。即確定評價對象后,其他小組成員立即以書面形式對其進行評價,評價不需簽上小組成員的名字,乃匿名評價。這樣的書面評價方式也不會讓兒科實習生覺得說真話會得罪人。對一名小組成員評價完畢后,教師需立即將紙質評價材料收上來,然后再進行下一輪的小組互評。
在兒科實習生的小組互評中,為維護小組互評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客觀性,教師同樣應予以正確引導。應引導兒科實習生不能利用小組互評的機會惡意打擊報復其他小組成員,不能編造謊言,應對自己評價語言的真實性負責。但同樣不能刻意假意吹捧某些小組成員。應鼓勵兒科實習生以平常心參與小組互評。唯有如此,方能取得更為理想的小組互評成效。
研究表明,小組互評方式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兒科實習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幫助兒科實習生逐步養成團結共進的良好習慣,更有助于兒科實習生評價能力的提升。通過小組互評能夠幫助兒科實習生發現自己原本未發現的問題,更可為教師對兒科實習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提供重要依據。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同樣為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重要應用方式。作為兒科實習生的實習帶教教師,應抓住一切可以對兒科實習生進行評價的機會對其進行評價。諸如,當兒科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有良好表現時,應對其進行表揚性評價,鼓勵其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參與至兒科實習當中,積極認真學習兒科臨床知識。但是,當兒科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不良表現時,實習帶教教師也應對其及時予以批評。或下班后將其領到一個無人角落,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錯誤之處。這樣的做法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除當面對兒科實習生進行評價外,實習帶教教師還應采用檔案袋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價。即給每一位兒科實習生均建立評價檔案袋,將自身日常觀察到的兒科實習生的實際表現記錄在檔案袋中。這樣的評價方式更為科學和客觀,更利于記錄兒科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成長的點點滴滴。基于當前信息技術較為發達的現實,實習帶教教師也可采用錄像的形式對兒科實習生的實習表現進行記錄,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更具直觀性,也更容易讓兒科實習生信服。
需要注意的是,檔案袋評價方式一般較為費時費力。因此,也很少有實習帶教教師愿意采用檔案袋評價方式對兒科實習生進行評價。殊不知,此種評價方式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更容易體現出形成性評價的優勢。所以,建議實習帶教教師應在對兒科實習生進行口頭評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嚴謹的檔案袋評價。
三、結語
為提升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實際應用成效,在應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還應切實把握好如下幾點問題:對兒科實習生進行形成性評價之后,我們不能將具體評價結果隱藏起來,不讓他們得知。殊不知,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即是讓兒科實習生通過評價發現自身存在的優點與不足,激發他們參與兒科實習的積極性。所以,一旦評價結果出來之后,應盡可能及時讓兒科實習生獲悉。除此之外,對兒科實習生實施形成性評價還應與他們的實習成績有效掛鉤。只要能切實做好上述幾點,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定然可起到更為理想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田朝霞,武小娟,俞亞珍,等.兒科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15,(02):386-388.
[2]賈軍紅.形成性評價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樣本來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06-109.
[3]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3,(03):47-51.
[4]曹妍,祁贊梅,曹雅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現狀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02):23-62.
(課題編號:20140301,課題名稱:形成性評價在兒科實習中的應用。級別:院級。作者簡介:[1]第一作者:曾毅文,任職于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主治醫生,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兒科學。[2]通訊作者:張偉,任職于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主治醫生,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