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量的語言信息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了必要的輸入,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較多的可理解性輸入,就必須盡可能多地創造出為實現真正的交際目的而使用語言的機會,以便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可聽懂的語言輸入。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護英語;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王婧璟,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1.強化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大量的語言信息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了必要的輸入,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舉例而言,本人在教授江蘇鳳凰出版社的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基礎英語》第一冊Unit9 Time to Celebrate!時,為了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能用英語流利表達有關東西方節日的習俗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做大量的信息鋪墊,一步一步地滲透有效的英語輸入信息,通過學生已經習得的語言區去刺激生成新的語言。再通過對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節日方面的差異。
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較多的可理解性輸入,就必須盡可能多地創造出為實現真正的交際目的而使用語言的機會,以便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可聽懂的語言輸入。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課堂的教學實踐中要多注意有效信息的提問。舉例而言,在提問學生: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Christmas? 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單一的。“Yes 或者 No”,像這樣的提問方式就不能算作有效信息輸入,因為學生沒有辦法從中獲取較多的可理解性輸入。如若換成開放性的提問“How 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這時學生的回答就相對具有多樣性了。這類的提問方式屬于open-ended questions,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學生創造出為實現真正的交際目的而使用語言的機會,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語言交際。與此同時,教師在提出此類問題后,要監控學生的交際用語,及時糾正無效輸入的存在,不斷刺激,糾正語言使用的情況。
2.使用PQ4R法。Salvin(2003)提出,教師應按照以下原則,向學生解釋和演示。預習(Preview),即快速地瀏覽一遍材料,對其基本框架,大主題和分主題等有大致的了解,注意大標題和小標題,并確定你要閱讀和學習的內容。本人以教授第一冊Unit9 Time to Celebrate!該單元的Reading為例,文章的主題是My Merry Christmas!教師會讓學生先瀏覽一遍閱讀材料,這個任務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完成,讓學生了解一下文章的框架。在此文章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Christmas Gift;第二部分,White Christmas;第三部分,Christmas in Summer,讓學生對文章的大意做到心中有數。提問(Question):閱讀前先自我提問:誰(Who),什么事(What),為什么(Why),哪里(Where)等。在教學實踐環節,針對Question環節的設置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在Lead in部分完成,用Brainstorming 的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回答。并以游戲的方式激勵學生課堂參與度。閱讀(Reading):閱讀材料,在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們不要泛泛地做閱讀筆記,要帶著閱讀前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精讀。在這個部分的教學環節我會安排(Pre-reading,While-reaing,Post-reading)分成這三大塊來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緊扣教學目標來講解教學重點,在和學生教授交流的過程中來發現并化解教學難點。對材料反思(Reflect on the materials),我會盡量通過以下方式來保證學生理解并向其解釋所學內容。首先,與已知的事物聯系起來;其次,將文中的各個分主題與已知的基本概念或原理聯系起來;再次,試圖根據所呈現的信息來解決矛盾;最后,試圖運用各種信息來解決隱含的有關問題。
在Post-reading環節,本人在教授時,我會從學生熟悉的語言習慣入手進行問題設置,目的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文章各部分主題有邏輯性的組織起來,與此同時要給學生設置一些基于文章掌握基礎上的,有一定難度的并與所學新知有很大關聯度的問題,以小組討論的模式協作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我充當腳手架的作用幫助同學們在解決難度梯度問題時發現的問題。
背誦(Recite)通過出聲地陳述主要觀點,提出和回答問題等方式來記憶信息,可以通過根據標題,關鍵詞以及所記錄的主要觀點來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會通過(Post-reading)中的Summary來布置學生課后完成,方式可以多樣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例如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等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式來讓學生們上傳語音材料,并進行生生互評和老師個別點評。
參考文獻:
[1]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魯子問.英語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