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南 楊斌
摘 要: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當前已經對以瑜伽為首的體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涵、讓體育課程更好發揮作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被應用到授課中?;趯Α胺D課堂”教學模式概念的了解和挖掘,本文指出了這種教學模式的意義,并提出了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計,從而充分提升授課效果。
關鍵詞: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瑜伽教學
引 言
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科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而基于自主學習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胺D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課程的相關知識,而在課堂上不再涉及各項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對實踐要求較高的學科,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作用。
一、基于自主學習為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概念和意義
自主學習是指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資料、參與實踐等方式對各類知識進行深入學習,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雖然與自主學習教學理念有相似之處,但是對自主學習的要求更高,即讓學生在課前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個性化教學,對于瑜伽教學來說,教師在課堂上主要工作是對學生的動作進行糾正,充分提高教學效果[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瑜伽教學中的意義包括以下方面:(1)提升授課效率。對于對實踐要求較高的學科來說,課堂中心應主要放在糾正、指導方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于課前已經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瑜伽教師課中可以更專注于動作指導,從而提升授課效率。(2)提升教學效果。對于瑜伽教學來說,學生需要在了解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動作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通過視頻、閱讀以及學生間交流的方式對相關理論有更深入了解,同時在課后讓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思考,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基于自主學習為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程設計
(一)瑜伽教學課前活動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前活動提出了很高要求,所以師生在課前需要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活動的合理安排和課程學習。對于瑜伽教學來說,通常學生不會購買相應教材,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資料,并且該資料需要與課程進度有深入聯系。例如對于瑜伽初學者來說,教師為學生查找的資料包括瑜伽學習的意義、準備活動動作要點、動作練習中的注意事項等方面,讓學生對瑜伽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同時教師需要設計多媒體課件,保證在課堂上能夠更好指導學生[2]。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前需要在教師提供參考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尋找教學視頻并觀看的方式對瑜伽動作進行詳細研究,為了能夠對各項動作有更好的體會,學生可以試做各類動作,在完成動作后與規范動作相比較,找到不規范的動作。另外為了提升自身的動作規范性,學生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交流的方式對相關動作進行研究和分析。
(二)瑜伽教學課堂活動設計
“翻轉課堂”的課堂主體為學生,所以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該過程中,教師工作主要為向學生提供指導和引導授課流程。例如在完成瑜伽動作的基礎部分教學后,教師會提升動作難度,雖然學生在課前會對動作進行練習,但是動作中還會有不規范處,此時教師讓學生做出練習過的動作,教師對每個學生指出動作不規范處,并讓學生以指導后的動作為標準進行練習,保證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授課中,需要對授課流程進行引導,保證授課活動的有序進行。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上需要對不了解和掌握不足的知識點及時向教師請教,保證自身動作的規范性。
(三)瑜伽教學課后活動設計
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后教學來說,教師需要在課后對授課過程進行反思,同時對不同動作學生的規范完成程度進行整理和分析,找到學生學習上的難點,進而查找專項訓練資料并改進授課流程。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后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按照教師指導后動作標準進行瑜伽動作練習,加深自己的學習印象。為了提升練習效果,學生可以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練習,例如學生在課后自發組建學習小組,由一人做動作,其余人對動作規范性進行觀察,指出瑜伽動作的不規范之處,讓動作完成者根據指導進行改正,當組內成員間產生意見分歧時,可以暫緩對該動作的練習,在課堂上讓教師進行動作指導,從而保證瑜伽動作的規范性,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充分發揮瑜伽的鍛煉功能。
結 論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方法是讓學生在課前對課程的各類知識點進行學習和研究,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授課流程指引和瑜伽動作指導功能。要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應有功能,教師需要對課前、課中和課后活動進行設計和研究,保證授課的科學性,而學生需要加強自主學習,從而更好地進行瑜伽知識學習。
參考文獻:
[1] 孟琦楓,馬迪.以自主學習為導向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6(20):209-210.
[2] 王國亮. 翻轉課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