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寧
摘 要:貧困問題的良好解決是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家在消除貧困問題上進行了全面的規劃,使得我國消除貧困的攻堅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作為貧困問題較為集中的農村,在進行扶貧脫貧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需要對農村金融扶貧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關鍵詞:新時期 農村金融扶貧 成果 問題 路徑
一、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果
(一)農村金融扶貧產品和服務方式實現創新發展
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扶貧產品類型和服務方式實現了創新式發展,第一個方面表現在針對當地特色產業的金融扶持和資助上,比如會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特色產業設立不同類型而又具有專項性的小額貸款,通過向這些產業的投資者和產品的生產者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更新生產技術,從而生產出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實現當地產業的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體的表現形式有諸如“馬鈴薯收購與加工特色農業小額貸款”、“枸杞種植業農戶小額貸款”、“蘋果特色產業小額貸款”等;第二個方面是承接第一個方面而展開的,當金融機構為農村特色產業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后,需要生產經營者能夠提供一定的信用擔保,從而保證金融機構能夠持續不斷的向其予以資金支持,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發展經驗,主要包括“支付寶”、“蔬菜大棚抵押”等特色貸款業務,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抵押試點以及健全完善林權抵押登記系統,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推廣以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
(二)金融扶貧與產業化扶貧雙驅動,實現扶貧工作可持續發展
脫貧工作的開展及其成效不僅取決于國家資金支持的多少,同時更重要的在于貧困地區能否形成自身獨立的脫貧手段和脫貧能力,從而實現自主脫貧,走向富裕。在國家主導開展的金融扶貧模式下,不僅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資金投入和資金支持,同時,還應加強貧困地區產業鏈的發展,簡言之,就是要求我們既要做到“輸血”功能與“造血”功能雙管齊下,不可偏廢。當地政府應大力引資引智,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并積極挖掘當地所具有的特殊的產業發展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貧困地區的就業機會,增加貧困群體的收入,真正實現金融資金支持到位,特色產業健康發展,人民收入不斷增長的良性發展模式,實現扶貧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二、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存在問題分析
(一)農村金融扶貧產品創新性不足,未能滿足真扶貧的需求
在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金融機構還是以往常的在城市中的運作模式來推而廣之,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農村金融活動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農村居民的需求類型、需求規模、還款方式、抵押品類型和方式以及資金使用方向同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區別。此外,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農村居民在自身的生產和生活兩個不同方面的借貸需求區分并不明顯。另一方面,從宏觀上來講,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不同經濟發達程度地區對金融的需求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在不同經濟條件區域開展具體的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這一因素。當下的農村金融扶貧模式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同時也未很好的考慮我國農村地區金融領域的特殊性問題,只是片面的追求商業利益,未做到因地制宜,也未進行創新性發展,創新性不足,導致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受到影響。
(二)新時期農村金融扶貧模式有待創新發展
國家往常的做法是定期將扶貧資金通過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資助到貧困戶手中,這一資助方式看似定向扶貧到需要救助的群體手中,也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人暫時的生活困難,但是這種資助模式有一個弊端,那就是這部分群體將國家的資助金花完后接下來該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國家接著繼續資助和扶持,此時,我們會發現我國的貧困人口會出現不減反增的反常現象。因此,我們需要開拓農村的金融扶貧工作發展新模式,實現金融扶貧同產業扶貧相結合,從而真正解放農村生產力,幫助農民實現真脫貧。但是,在實踐操作中也發現,農村金融扶貧存在扶貧模式落后,扶貧機制單一等問題,大部分時候只是進行單純的小額信貸扶貧,這一做法使得扶貧資金分散化問題嚴重,很難達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此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放貸風險。因此,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扶貧模式有待做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實現金融扶貧方式的多元化、科學化發展。
(三)新時期農村金融扶貧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社會信用環境和信用意識、抵押擔保體系、農業保險以及農村的互助資金組織體系等多個方面共同組成了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但是,通過調研發現我國當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信用環境較差;其次是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農村地區人口分散、大型商業網點的缺失、涉農資金投入不足、資金利用效率偏低等多方面的問題;再次是政策性信貸資金投入不足、商業性信貸資金長期外流、農村合作性資金規模較小等問題的存在;最后表現為貧困農民素質普遍偏低,調研發現很多農民并未將貸款資金用于生產和投資,而是用于消費性支出和非生產用途。上述做多問題共同導致貧困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較差,不利于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優化發展路徑探析
(一)實現金融產品不斷創新與農村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水平提升
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為我國金融扶貧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主要表現在通過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納入抵押貸款體系,拓展和豐富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抵押擔保品的范圍,可以讓更多農戶在更大范圍內獲得自己所需的資金。此外,還大力鼓勵我國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在還未設立金融服務網點的鄉鎮進行設立,從而為我國扶貧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同時,還應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結合實際條件在貧困地區開展電子化金融服務,加強和提高存取匯兌等基礎金融服務水平,為貧困農戶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此外,在具體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與發展形勢,根據貧困用戶需求的變化,不斷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發展,不斷改進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從而促進農村金融扶貧工作實現質的飛躍。
(二)推動農村金融扶貧模式創新發展
新時期我們應積極實現金融扶貧模式的創新發展,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因此,我國金融機構可以因地制宜,積極依托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集聚各方面的力量進行融資,支持開發旅游扶貧工作,將當地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的脫貧致富夢想增添力量。此外,隨著底單經濟的快速發展,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碳金融”概念也逐步為人們所熟知,有學者的相關研究表明基于農林業的碳融資項目具有顯著的經濟利益,能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一定的減貧潛力。因此,金融機構可以對這一經濟增長點進行融資支持,大量推動“低碳扶貧”的快速發展,實現貧困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我國農村金融扶貧生態環境優化發展
2016年《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明確了中央工作的重點是優化金融扶貧環境,為金融扶貧生態環境的改善指引了方向。首先應通過完善農村居民信用制度,建立農村居民信用數據庫,這一數據庫的建立可以通過進一步采集農村居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在其他金融機構所反映和留存的信用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一個優化整合和數據分析,進而對每一位農村居民進行信用檔案歸類和分類,對不同信用程度的居民予以不同數額的金融資金支持,這一方面可以督促農村居民遵守信用,同時也有利于金融機構對資金的管理和良好運用。其次,任何領域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和引導,因此,我們應逐步建立和健全同農村金融扶貧工作向配套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從而保障其科學、合理、有序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在合作金融機構領域的法律規范要么是不夠完善,要么是未覆蓋到整個合作金融機構領域,而是單獨針對特定的某一個金融機構,這就造成了規范領域的缺失,會出現規范漏洞。因此,應針對農村合作金融出臺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規,做到既有法律的指引又有法規的配套執行,多元化的法律法規監管促進農村金融扶貧生態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伍洪.探討農村金融扶貧的困境與突破[J].管理觀察,2018,38(09):66-67.
[2] 張元琦,朱慶.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措施[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2):68-71.
[3] 涂思.我國農村金融扶貧的成果、困境與出路[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3(03):84-87.
[4] 傅盛.農村金融扶貧中的困境以及解決策略思考[J].商,2015(3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