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燕
摘 要:多媒體系統是現代課堂教學中的“新貴”,為了推進教育的現代化,我校與時俱進,設置了多媒體平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平臺,對優化教學設計、深化語文教改、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巨大的意義。多媒體平臺能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命力:化抽象為直觀,提高效益;化單一為豐富,激發情感;化靜止為動感,輔助作文;化封閉為開放,拓展課堂。多媒體平臺集多種表現手法于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提高效益
課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的熱門話題,為了推進教育的現代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積極發展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所謂現代化教學手段,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錄音機、VCD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領域。
我校為了深化教育改革,響應教育面向現代化的號召,設置了多媒體平臺,使學校教育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優化課堂教學。現就多媒體平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提一些本人的粗淺看法。
一、多媒體平臺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多媒體系統是當代社會的天之驕子,其信息量大,圖文并茂,靈活性強,是現代課堂教學中的“新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深化語文教改,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巨大的意義。
1.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多媒體平臺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顛覆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推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2.語文學科的知識很雜很泛
有的抽象知識點或者是歷史時間跨度比較大的課文,若單靠教師一人在臺上講解,盡管使出渾身解數,也難以完全表達清楚,學生就難以掌握和理解。多媒體平臺的出現加大了語文課堂教學密度,豐富了語文教學內容,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和語言文字的抽象表述,使知識變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主導下積極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1]。
3.多媒體平臺的出現,實現了資源共享
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搜集豐富的資源,通過多媒體平臺,與其他教師探討、溝通,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集合眾家之長,優化教學質量。教師甚至可以把自己在互聯網上搜集到的一些有關教學內容的資料,如圖片、視頻、網頁等,推薦給學生,作為對教學內容的拓展與積累。
二、多媒體平臺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1.化抽象為直觀,提高效益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無法與高年級及成人相比,對于一些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有些困難,多媒體平臺的使用,能將一些抽象的事物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上《各具特色的民居》時,學生已見慣了樓房套間,在意識中無法想象這些較原始的民居是怎樣的。如講到客家民居那一兩百間房子的排列,那八卦形的布局,以往學生總覺得空洞、抽象又枯燥,勉為其難地從文章的描述中去想象,還是一知半解。今年我于課前在網絡上搜索了客家民居的多角度、全方位照片,制作成PPT于課堂中演示,在一張張真實可觀的照片中,學生一目了然,猶如身臨其境,教師再稍加解說,就能使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僅如此,我還搜索出示了傣家竹樓、土家族吊腳樓等特色民居。當學生饒有趣味地觀看時,本人加以提問:為什么不同的地區會形成各自獨特的民居形式呢?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閱讀課文邊討論。學生在探討中明白了這與不同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都有關系,是各民族適應自然、努力生存的產物,包含了各民族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祖先們的智慧。
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化單一為豐富,激發情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多媒體平臺能將圖片、文字、聲音同時表現,把學生引入情境,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曾聽過本校一位年輕教師舉辦的公開課,她講的是《夢想的力量》一文。一上課,主講教師就徐徐地講述著這樣的事實:在非洲安格魯地區常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處池塘。這里常年有1/4的學生患有霍亂、傷寒和其他嚴重的水生寄生蟲疾病。3萬多居民,卻沒有一名醫生,1/5的孩子5歲前就死掉了。因飲用不清潔的水而引發的各種疾病,每年都要奪走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的生命……
在主講教師飽含感情的講述時,投影屏幕上慢慢滑過了一幅幅圖片。圖片中,那皮膚黧黑的非洲孩子有的面帶純真的笑容,卻鼓著一個與他們極不相符的大肚子;有的瘦骨嶙峋;有的目光呆滯……這些孩子那么小,“他們沒有玩具,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甚至喝不上干凈的水。”
在這個導入中,主講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一幅幅圖片揪著人心,圖片上一個個數字觸目驚心,還有那帶著哀傷的鋼琴曲的烘托。從各種感官調動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使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
3.化靜止為動感,輔助作文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師指導費力,學生下筆吃力。而利用多媒體平臺,不僅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詞、句、段的示范指導,讓學生“有米可炊”,還能通過視頻播放,促進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寫作化難為易,提升教學效果。
當指導學生寫游記時,有些學生表示還未曾與家人外出旅游,不知從何寫起;有些學生有外出旅游經歷,但一路行行走走,旅途中的事多而雜,不知從何處著眼。為了幫助學生解決無話可說或者有話難說的困惑,我決定利用多媒體平臺,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做一次“旅游”。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于是我搜索了杭州西湖的一段紀錄影片,在課堂上播放,短短的15分鐘,學生都陶醉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影片結束了,我詢問有何感受,很多學生的第一個反應是說“很美”。接下來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把這種“美”表述出來。
我把“荷塘”的一段影片進行重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所見所感,并把小組中優美、生動的描述寫下來。幾分鐘過后,在實物投影儀上,我展示了學生的表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高高的荷葉像一個倒放的草帽,貼著水面的荷葉像一只只碧玉盤;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像抹了胭脂的小姑娘;荷花有的還是花骨朵,有的才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開了,裊娜地搖擺著;荷花千嬌百媚;荷花含苞欲放……一個荷塘,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在他們的表述中,有引用詩歌,有使用擬人、比喻的寫法,有排比的運用,這不就是學生在獨立寫作時最好的啟發嗎?真是令人滿意的結果。趁熱打鐵,我又重播了小船泛舟湖上,水中魚兒嬉戲的片段,詢問學生如果置身其中,會怎樣?學生興奮極了,有的說用手捧水,那水一定很清涼;有的說想抓魚,立刻有人回應:那魚一定會機靈地從你手邊溜走的。這是多真實的感受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不僅拓展了視野,還明白了寫作的方法。是的,寫游記不需要復述全程,只需講述印象深刻的一兩處;寫作時要充分調動思想,寫出自己的感受。
以前作文訓練時,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寫作被獨立分開,總是先導后寫;現在,多媒體平臺的使用讓老師的指導有針對性,及時有效,也激活了學生思想,從而使其互助互學。
另外,多媒體平臺在練習課、復習課中等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減少了許多板書的時間,一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也能從直觀可視的展示中跟上教學步伐,加大了課堂教學密度。
4.化封閉為開放,拓展課堂
當前,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課本為載體,具有封閉性。電腦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幫助孩子拓寬教材時空和知識領域,不斷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教師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或課后延伸中去因特網、資源庫收集信息。例如:學習杜甫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單元題目:杜甫,你認識多少?讓學生課前上網查找資料,了解杜甫的生平與作品、風格及人們對他的評價等,并把內容及網址記錄下來,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寫日記、作文,自己進行排版設計,甚至加入小插圖,然后通過多媒體平臺在師生中展示,學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鍛煉了寫作能力。教師運用多媒體平臺,使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也由封閉變成開放。
總之,多媒體平臺集多種表現手法于一體,具有直觀性、豐富性、動感性,開放性,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是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對小學語文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平臺的教學優勢,改進教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本人將繼續研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李偉,易秋香.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9).
[2]張洪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