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測試技術作為一項人機結合的技術手段,經過大量實踐的檢驗,其科學性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案件調查等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疑難案件的偵破過程中,由于其多因性、復雜性等特點,使得傳統的偵查手段無法滿足其辦案要求,此時就需要心理測試技術來輔助偵查,以達到甄別案件性質的目的。本文結合具體案件,介紹了心理測試技術在甄別疑難案件性質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心理測試技術 案件性質 作用
在刑事案件偵破過程中,偵查人員有時會遇到使用普通的偵查方法無法使案件取得進展或突破而陷入疑難僵局的情況。對于疑難案件而言,首先要確定案件的性質,準確認定其為“案件”或者“事件”,這是后續處理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運用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甄別案件性質,認定犯罪嫌疑人與排除無辜,是近年來解決疑難案件的新途徑。 2017年期間,范剛教授運用犯罪心理分析與測試技術,協助甘肅警方對兩起疑難案件的案件性質進行了甄別,及時的就案、事件的定性做出了分析,對后期的偵查活動產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充分體現和證明了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對疑難案件偵破的重要作用,凸顯了我國犯罪心理學研究對司法實踐的價值與貢獻。本文通過對兩起案件的甄別,就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價值及科學應用談一些觀點和看法。
一、案情簡介
(一)案件情況
1、 2016年9月24日5時59分,某縣公安局接到當地縣醫院醫生楊某林報案稱:“我院收治一頸部有傷口的人員,家屬自稱是自殺,現已死亡,請查處。”
公安局在接到報警之后,迅速趕赴現場,組織警力進行調查訪問。據死者妻子李某燕回憶:2016年9月23日下午19時許,王某某在下班回家后神情緊張,焦躁不安,并多次反復對她說:“自己說錯了話,被別人錄下音,還要往臨夏跑呢”。之后駕駛摩托車帶上李某燕回娘家,到達李某燕娘家,王某在與家人攀談聊天的時候,就顯示出了情緒暴躁等不正常的狀態。據李某燕的家人反應,凌晨2時許左右,王某某進入隔壁房間向李某煥(李某燕弟弟)要煙抽,而李某煥拒絕了他的要求并與其發生了爭執,具體爭執原因不明。凌晨5時許,王某某突然跳下炕,順勢拿起寫字臺上的菜刀,右手握刀把,左手握刀背,用力朝自己左頸部砍了兩下后,頭朝寫字臺與灶臺之間倒下。李某燕家人在發現這一情況后迅速將其送往醫院,但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死亡。
2、2017年2月3日6時50分許,某交警大隊指揮室接110指揮中心指令,在某縣郊區路段一30歲張姓女子被車碰撞后死亡,請求出警勘察現場。當地公安機關在接到指令后,迅速組織警力趕赴現場,調查訪問后鎖定史某駕駛的車輛為涉案嫌疑車輛。案發當晚,史某與張某曾一起喝酒至凌晨2點30分左右。據史某稱,當時喝完酒,兩人一同開車去往郊外,在到達某水庫之后,兩人因為目的地的原因發生爭執,張某一時生氣下車獨自離開。史某見張某離開后遲遲不回來,就駕車返回尋找張某,在尋找過程中感覺自己撞到一個東西,后來發現撞到的就是死者張某。在發現死者后,史某將其送往醫院救治,但因搶救無效死亡。
(二)前期偵查情況
1、案發后當地公安機關組織法醫對死者尸體進行解剖,尸檢情況如下:死者身上衣服被大量血跡侵染,頭面部大量血跡粘附,左頸部有一巨大創口,前創角至下頜骨左側頦孔下2.5cm處,后創角至后頸部正中偏右側,創傷多處形成皮瓣,創緣周圍皮膚有多處擦傷,其余尸表未見損傷。尸體解剖發現創腔內組織、肌肉斷裂,創腔深達頸椎,于寰樞關節椎間盤處斷裂,延髓暴露,第二頸椎上沿有一游離骨瓣,左側椎動脈于第二頸椎左側橫突孔上緣處斷裂。州局法醫檢驗后分析左頸部大創口系切創,自殺和他殺均能形成;而省廳專家復檢傷口后分析該創口系砍創,只有他殺才能形成。死者的死因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偵查人員的工作陷入了僵局,王某某的死亡真相成為了一個“迷”。王某是否為“他殺”?若是“他殺”,又該是何人所為?這些問題使得偵查陷入僵局。
2、嫌疑人史某,男,漢族,24歲,曾與死者張某為戀人關系,并欠有張某三萬余元人民幣,而發案當晚距離約定的還款日期只有一天。據史某回憶,案發當晚由于喝了大量酒,確實不知道車子撞了人,并非有意撞死張某。但是,由于其與張某存在感情和債務糾紛,陳述是否屬實不能得到證實,撞死張某的行為到底是預謀故意還是大意所為一時間不能查清,使得案件的后續工作無法順利展開,此時,確定案件性質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心理測試技術在疑難案件中的應用
在上述案件的偵查審理工作陷入僵局后,辦案單位很快與甘肅政法學院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研究中心聯系,邀請范剛教授及兩名研究生前往案發縣,應用犯罪心理分析與測試技術協助偵破案件。范剛教授一行在到達案發地之后,立即前往案發現場了解案件情況,閱讀研究了大量的前期偵查材料,對案件的具體情況有了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案情和嫌疑人分析。在對案情有了明確的分析之后,范剛教授與當地公安機關就案件情況展開討論,以保證分析結果的客觀科學,確定了最終的測試對象。之后運用認知綜合測試法開始編制測試題目,對上述案件的因素、動機,作案的預謀情況,作案的時間、人數,作案人的性別、年齡,作案的方式、手段、工具、過程,當時的環境狀況、現場情景,案犯當時的心理狀態,作案工具的來源、去向、處理方式,作案后的后續行為,案犯的現實心理狀態,以及案犯對案件有關方面情況的感知和記憶狀況等進了綜合考量,并編制出了相關題目。次日,在保證被測人體能良好,可以接受測試的條件下,使用公安部審定的PGA- 99型心理測試系統,進行心理測試。通過測試結果的分析,認定李某燕對公安機關的陳述基本屬實,排除其與家人的作案嫌疑,確定案件一的性質為自殺;認定史某對公安機關的陳述基本屬實,排除其故意駕車殺人的嫌疑,確定案件二的性質為交通肇事。后經公安部有關專家再次進行法醫復驗,所得結果與測試結論一致,至此,案件真相得以告破。
三、心理測試技術的科學應用
偵查實踐表明,案件發生后,首先就要定性,然后才能開展后續的工作,但有些案件的定性具有很大難度,特別是在有尸體的案件現場,如果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是案件,還是其它事件,偵查機關在案件定性時經常感到困難,甚至不敢給案件定性,或者給案件定性錯誤。正如本文前面提到這起案件,在偵查初期,案件的定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定性對案件偵查具有實質意義,如果有犯罪事實發生,需追究刑事責任,緊接著就要進行立案偵查,如果沒有犯罪事實發生,則就不能啟動刑事案件程序,要做好其它善后處理工作。在案件發生后,隨著發案時間的流逝,痕跡物證容易丟失毀損,或者受到案件現場條件和刑事技術水平的限制,有的案件現場無法提取到有價值的痕跡物證。很多疑難案件的形成都是在偵查陷入僵局后,窮盡了所有偵查措施后,仍然沒有辦法突破案件,如果在后續的偵查中繼續采用一些傳統的偵查手段,偵查效果肯定不會明顯,這個時候,傳統偵查手段對于案件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我們能夠適時轉換偵查思路,不要把偵查手段局限于某一方面,在前期偵查、調查的基礎上,對整個案件進行犯罪心理動態分析,在科學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根據作案人犯罪心理活動的規律,科學正確的應用心理測試技術。利用心理測試技術,完成對犯罪心理痕跡的動態分析,為偵查人員分析犯罪行為提供依據。使用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對相關涉案人員進行心理測試,對涉案人員在案發前后的各種心理信息展開分析,對涉案人在案件發生過程中的特殊情緒體驗展開分析,幫助偵查人員重整偵查思路,以達到甄別案件性質,確定犯罪嫌疑人的
作用。
(一)全面了解案情是甄別案件性質的前提
每個案件在發生之后,都有其獨有的特點和情況,當犯罪心理測試人員介入時,距離案件的發生已經有一定的時間,偵查人員在前期偵查工作中也取得了相關信息材料,因此,要想科學有效的進行犯罪心理測試活動以達到甄別案件性質的目的,就必須對案情有一個全面、準確的把握和了解。
同時,全面深入地了解案情,也有助于刻畫出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痕跡,幫助后續測試工作的進行。因此,在了解案情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觀察犯罪現場的大環境,即不能孤立地看犯罪現場,而應該觀察犯罪現場所處的宏觀環境,以此來推斷出作案人的案前準備時的方位認知、案后逃跑時的路線,以及作案人作案時可能遇到的各種意想不到的犯罪環境的影響因素。二是必須依靠于犯罪現場遺留的各種諸多的細微物證痕跡、被害人的狀態等,以此來推斷出作案人作案人數、作案的方式、作案所使用的工具等等,建立起違法犯罪的動態過程,重建犯罪現場。但對待犯罪現場遺留的物證痕跡應該是“入流不陷入”的客觀辯證態度,不能盲目地相信物證痕跡。
(二)心理動態分析是甄別案件性質的關鍵所在
犯罪心理痕跡是指違法犯罪人特有的,以內隱為主并且外顯出來的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心理特征以及各種行為方式的表征。也就是違法犯罪分子在實施一定的犯罪活動過程中,必然會留下特殊且難以磨滅的心理印記。犯罪心理動態分析技術是指在對案件的整體和細節充分把握的基礎之上,運用心理學、刑事偵查學、物證鑒定科學等科學知識,對涉案人在案件發生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的動態分析技術。 犯罪心理動態分析主要針對涉案人在案前、案中、案后各種內隱及外顯心理信息的分析,還包括涉案人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動及案件發生過程中特殊的情緒體驗等。該技術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基石與核心,它可以對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進行重建,幫助偵查與測試人員劃定甄別案件性質、確定嫌疑人范圍。使用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技術對疑難案件重新梳理,可以使偵查人員進一步了解案情,對犯罪過程客觀地掌握,有利于明確偵查的方向,彌補現場痕跡物證的不足。正如前文提到的這起案件,痕跡物證極度缺乏,證人證言的可靠性也備受質疑,只有吐過對犯罪嫌疑人心理進行動態分析,才能確定其在案件中的角色,進一步確定案件的性質。在這里需注意,運用此項技術必須在立足犯罪現場的前提下遵循心理學的客觀規律,這樣才會對案件的偵破起到實質性的幫助。
(三)認知綜合測試法科學編題是甄別案件性質的重要保障
測試題的編制和測試方法的選擇在心理測試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強調編題的認知性、多面性和心理活動的規律性,是甄別案件角色的重要保障。
認知綜合測試法技術在測試編題時,要求測試員一定要熟悉案件、吃透案情,要與辦案人員一起對案件進行分析,了解案件先期偵查情況和分析案件偵查中存在的問題,對測試應用的關鍵情節還要做到認真查證,做到客觀準確,切不可出現測試應用情節不準或情節不全而漏掉作案人。其在編題過程中,較多考慮了案件相關因素和案件現場情況,更符合人心理生理特點和司法辦案實際情況,有利于案件的后期取證和訴訟進行。在前文提到的案件中,我們運用認知綜合測試法編題技術對案件的因素、動機,作案的預謀情況,作案的時間、人數,作案人的性別、年齡,作案的方式、手段、工具、過程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結合自我認知與現實心態等問題對本案進行了編題,取得了良好的測試效果,為甄別案件性質提供了保障。
在過去近二十余年的時間里,武伯欣教授和范剛教授等人已經利用該項技術協助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破獲了近兩千起疑難案件,將很多嫌疑人送上了法庭,該項技術理論和實踐均已經較為完善,符合實踐辦案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武伯欣.中國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理論論綱 [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 (2) .
[2] 范剛.論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科學編題[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 137) .
[3] 范剛.刑事偵查心理學[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4] 范剛.從連破六起疑難命案談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的價值與應用[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108).
[5] 王夢琦.淺析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在一起放火案調查中的應用[J].靜月學刊,2013(3).
作者簡介:柏玲(1993-)甘肅蘭州人,甘肅政法學院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犯罪心理測試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