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 要: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對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關注,既是保障經濟建設穩步前進的時代需求,又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從學生就業心理的整體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就業心理與積極心理品質的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對策建議,強調課堂、學生社團、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對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用。
關鍵詞:就業心理 積極心理學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c)-0221-03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就業問題,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校必須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全面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要求,注重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引領與教育,著力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由于受到學歷、專業、社會認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高職高專學生所面臨的當前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更容易產生就業心理問題[1],因此,通過積極心理學導向的生涯發展指導,幫助畢業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既是個人實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有力保障,也是解決社會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
1 研究設計
1.1 概念界定
1.1.1 積極心理學原理闡釋
積極心理學深入研究了職業成就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意義,認為幸福包括5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成就。只有當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為他人和社會創造福祉、有意義的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應對各種挑戰,才會在工作中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積極心理學以一種全新視角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擴展了思路。一方面,促使大學生實現興趣、技能、價值觀與職業之間的匹配,鼓勵他們主動發現自身的優勢與特長,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另一方面,激發學生以樂觀心態應對就業壓力,理性分析就業形勢,在就業準備中積極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健康協調的心理狀態。
1.1.2 就業心理
就業心理是指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對情感、動機、意志、興趣等以不同方式表現出的傾向性、能動性,也有研究將心理傾向、就業心態、心理素質等三方面作為就業心理的三個組成部分[2]。無論從何種角度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都離不開對以下三方面問題的探討,一是學生的自我認知,二是學生對職業世界的探索,三是學生的個體特征包括學識、能力、性格、素質等與職業崗位的匹配程度。
1.2 研究內容與數據來源
通過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是學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學生家庭情況,三是學生的就業準備、職業期待,四是學生的自我認知,五是學生的人格特質,包括樂觀品質、人際關系、成就體驗和意志力。調查問卷采取隨機發放,共發放問卷1014份,因采取網上作答形式,有效回收率為100%。其中,男生占24.36%,女生占75.64%。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心理現狀
2.1.1 就業前的求職心態
通過描述性統計發現,52.4%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認為職業選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職業選擇困難是普遍面臨的問題。不過,在求職過程中面對第一次的求職失敗時,91.4%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樂觀看待,愿意以良好心態再次嘗試。當學生被問及如果接二連三地求職失敗,他會如何處理時,12.2%的學生表示自己的情緒會受到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求職信心,但69%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理性認識這一結果,并重新評估自己,調整工作意向。此外,18.7%的學生選擇堅持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會受到求職失敗的影響。
2.1.2 擇業價值觀
為了解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方面的價值取向,通過多選題進行調查研究,依據學生選擇相應項目所占百分比,將與工作特征相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適合自己的性格能力(83.1%)、薪酬福利好(62.5%)、比較穩定(62.1%)、符合興趣愛好(56.9%)、有晉升空間(51.2%)、融洽的人際關系(45.8%)、專業對口(41.8%)、離父母近(30.6%)、社會地位高(17.8%)、在發達城市(16.6%)。對于大學生來說,未來職業能夠與自己的性格、能力相匹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工作待遇、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晉升發展等相對客觀的條件。此外,有1/3的學生在工作地理位置方面傾向于選擇與父母距離近的城市,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家庭觀念,在實現自身工作價值的同時,能夠顧慮到父母的需要,這是值得肯定的。
2.2 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心理影響因素分析
在對影響學生就業選擇的因素進行分析時,一方面關注客觀環境條件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重要他人在學生擇業過程中的影響程度。在客觀因素方面,69.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對自己的職業決策影響最大。其次是國家政策導向(66.5%)與家庭影響(60.2%)。另有約1/3的學生認為網絡、電視、報刊雜志等各種傳播媒體展現的職業狀況對自己影響較大。此外,社會輿論的導向以及同輩群體的就業情況也是影響自身就業的關鍵因素。
將重要他人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單獨進行分析發現,父母親戚是最重要的影響主體,占67.3%。其次是老師、專家(49.6%)和成功人士(42.5%),而同學或朋友的重要程度相對較弱(33.3%)。可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學生就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在考慮可能阻礙自身求職成功的因素時,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如下: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68.9%)、缺乏求職相關技巧(60.8%)、對求職崗位缺乏了解(59.6%)、學歷受限門檻過高(55.7%)、獲得信息渠道有限(38.0%)、心理素質較差(34.3%)、缺乏人脈(33.3%)、對自己定位不準確或眼高手低(31.2%)和職業素養欠缺(24.7%)。基于該結果,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時,既要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又要重視職業綜合素質的提升,形成立足于專業優勢、適用于廣闊崗位的職業素養體系。
2.3 積極心理品質與就業心理相關因素的關系分析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情緒體驗、人際關系、投入、成就感以及樂觀品質等方面,通過分析研究上述指標與就業心理相關因素的關系發現,學生的職業自我認知程度包括價值觀、興趣性格、知識技能等均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主動性呈顯著正相關。同時,挫折應對、積極情緒、樂觀品質、成就感以及人際關系等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指標與學生的職業規劃主動性也具有顯著正相關。可見,加強對學生的自我認知訓練以及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準確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引導學生采取主動的擇業行為,減少就業選擇過程中相應心理問題的發生。
3 積極心理學理論下的對策研究
3.1 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塑造學生積極認知
課堂始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核心場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就業指導聯系起來,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結合專業特點與需求開展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3],共同培養學生的積極就業心理品質。轉變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法,鼓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與理解學生,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互動練習等多種途徑和手段,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使學生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里,找到樂趣,樂于參與,獲得良好充分的積極情感體驗,進而實現自我滿足和自我教育,提升學生對幸福的感受能力。
3.2 豐富活動積極體驗,培養學生樂觀心態
高校社團是對學生進行就業教育與指導活動的有效載體,有利于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能力[4]。在開展課外活動時,可以適當引入價值滲透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專題講座、技能大賽、模擬面試、教育戲劇、職業發展沙龍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活動體驗,潛移默化地培養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以積極正向的視角看待周圍環境。此外,學生社團還可以積極與社會、公司企業等進行溝通,通過社會調研、實地考察參觀、短期實習、成功人士講座、職場人士的生涯訪談等,在學生與求職市場之間搭建起一個隱形橋梁,增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幫助學生盡早、全面、深入地了解職業世界,根據職業環境的現實要求以及興趣愛好,不斷發展自身的優勢,做好積極有效的心理調適與自我定位,為增強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打下穩固的基礎。
3.3 利用團體輔導優勢,發揮同輩群體資源
社會學、心理學研究發現,同輩群體容易增強個體間的吸引力,促進人際互動,進而產生人際影響。團體輔導在理念上與積極心理學理論具有很多契合之處,都強調在健康和諧安全的環境中,對積極的人際互動、積極情緒體驗的產生以及積極人格塑造的促進作用[5]。團輔組織者注意設置積極的情景條件,尤其是巧妙利用大學生同輩群體的心理影響,通過團體間的自助、互助、合作等行為,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在主題確立方面,強調對共性、有代表性、群體性問題進行選擇,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模擬情境下能夠轉換角色,提高人際交往技巧,幫助學生體驗正向、成功、快樂的情緒,利用成就體驗來激發學生的就業信心,使學生既能夠得到同輩群體的滋養,又能對同輩群體的健康成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3.4 關注個體生涯咨詢,挖掘學生心理能量
在對學生進行個體生涯咨詢時,應該適時、恰當、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內在心理能量,善于發現自身的優秀品質與潛力特長,使學生知道并相信自己是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進而采取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境,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心理免疫力與抗壓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此外,安全信任的關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營造溫馨舒適的咨詢氛圍,善于傾聽,積極關注學生,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而不是沉溺于消極逃避的情緒體驗中不能自拔,鼓勵學生通過主動、正確的行動去完成自己的階段目標,善于利用優勢,合理設定職業期望,培養就業成功的信心。
積極心理學注重個人潛能的挖掘與全面發展,以及未來道路的構建與前進動力的激發,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指導與提升方面,有利于使教育工作者從更廣闊、更積極的視角看待學生的就業行為與求職心理,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生涯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凱.芻議高職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職業時空,2011(12):77.
[2] 胡泰斌,修嫄嫄.大學生就讀期間就業心理的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12(16):291.
[3] 鄭祥專,鄭有珠.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6):181-182.
[4] 陳丹.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J].就業指導,2016(5):48-49.
[5] 毛廷芳,崔德蘊,李英.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3(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