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關鍵詞】 隔代教育;家庭;社會;教育觀念;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50—01
在實際生活中,“聽”是我們直接獲取信息最為重要的實踐能力。一個人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從“聽”開始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傾聽,對學生的發展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傾“聽”能力的培養也是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時,就要有效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進行科學有效的傾聽能力訓練,提高孩子傾聽的效果,讓孩子“樂聽”“會聽” “善聽”。
一、教師首先學會傾聽,用“愛心”取信于學生
我們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認真傾聽,而作為教育者的老師更應該首先成為傾聽的表率,成為學生的榜樣。因為,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教師傾聽學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教師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為“平等的伙伴”,在課堂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以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傾聽就有了感情基礎。這樣的教學過程師生彼此尊重、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同時,教師傾聽是對學生評價的前提。我們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無誤的評價,首先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沒有學會傾聽的教師,就沒有學會傾聽的學生;哪個教室里有不會傾聽的學生,一定有不會傾聽的教師。要想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懂得傾聽學生。傾聽,是教育的一種言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有時,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二、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樂”聽
1. 生動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傾聽。創設情境是吸引學生認真傾聽的重要教學手段。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孩子入情入境,提高學習的興趣。當孩子們被教師描述的情境吸引住了,都全神貫注地傾聽著,這時,引入課文已經是水到渠成。
2. 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傾聽。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要有豐厚的底蘊,十足駕馭、調控課堂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課堂的敘述、講解、朗讀等都應該具有強烈的感情,語言繪聲繪色,語調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積極傾聽的欲望。
3. 熱情的鼓勵激發學生傾聽。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課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很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種鼓勵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意傾聽。適時的表揚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培養學生“認真傾聽”過程中,經常要用贊揚使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一句贊揚的話語、一個微笑的眼神,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顯著的教育效果。
三、教給方法,引領孩子學“會”傾聽
1. 提出“聽”的具體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對本節課的內容提出要求外,還要求學生做到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聽的過程中如果有不同意見或需要補充的內容,要舉手,經老師同意以后方可表述自己不同的意見,切忌隨意打斷或插嘴。
2. 清晰、肯定的回答“聽”到的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向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即使答錯了,也不要諷刺挖苦,要肯定他積極回答問題的態度。對于回答錯誤的或者不完整的孩子,我經常這樣鼓勵:“沒關系,我們聽聽別的孩子是怎么樣回答的,好嗎?”孩子們總是能認真傾聽。
3. 明確“聽”目的,在“聽”中思考、判斷。當別人發言時,要求學生帶著謙虛的耳朵聽,對同學的發言作出恰當的判斷。當然,評價不是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在指出對方不足的同時,學會欣賞對方的精彩之處。
4. 正確處理“聽”和“記”的關系。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是,“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需要正確處理聽和記的關系。我們認為,對于小學生的聽課來講,主要注意力應該集中在“聽”的方面。至于"記"的問題,只需要記一些重要的東西。
四、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善”于傾聽
1. 激發聽覺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教師的語言表達要親切、生動、流暢,課堂內容要豐富,方式要多樣化。一旦教師的語言有了親和力、感染力、號召力,就能引起學生主動對聽的內容深入思考,從而激發學的興趣,逐漸養成學生善“聽”的好習慣,從聽中汲取更多更廣的信息,豐富其情感體驗,激活深度思考。
2. 以聽為基礎,體驗感悟語言文字魅力和內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深入理解文本,其基本途徑就是通過聽與讀的訓練。而正確的理解來自對語言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因此,在進行聽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聽”后感悟,同時注意說者的語氣和語言環境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從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大有幫助,而且將是學生走入社會的一種財富。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我們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給學生創造一切“機會”,定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