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61—01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創新教育成為培養人才的基礎,也是用人單位考核人才的要點之一,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逐漸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讓新課程改革有明顯的成效。下面,筆者就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是培養初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與前提。據有關心理學家的研究數據顯示,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與氛圍中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過程中,這種環境與氛圍的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那么,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呢?首先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機會創新。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占有足夠的自學時間,享有廣闊的聯想空間。課堂上學生質疑問難,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了保護,將逐步形成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其次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敢于創新。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搭建形形色色的舞臺,營造一種師生之間協調、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再次對學生的獨特創新想法要特別呵護、啟發、引導,不輕易否認,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最后引導學生探索學習,誘發創新靈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具體事件中挖掘自身的疑惑,進而主動思考。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質疑,進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者是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其次讓學生積極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教學“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時,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并且學會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在學了本節課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定理的內容設置相應的習題。如,△ABC的三個內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如果a2=b(b+c),求證:A=2B。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自主求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
三、注重講解解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良好的創造思維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并且是揭露客觀實物本質與內在聯系的體現。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時,必不可少的就是做數學題。那么,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動腦思考,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數學學科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產生獨特的想法,從而提升學生創新性思維。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講解解題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等差數列”時,教師要注重解題方法的訓練,讓學生在做題中找到解題的思路。另外,還要培養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獨立思考、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思想,讓學生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數學教師來說,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門學科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