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久芳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品質形成的關鍵期,《道德與法治》教學則發揮著重要的德育功能,在教學中引入鮮活的生活素材,可將書本知識變得更為生動、形象與直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生活資源
一、明立意:生活化課堂的實踐意義
1.增添課堂趣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基于學情來設計教學內容與策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需求。生動的事例進課堂,可將原本艱澀、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更為生動、有趣,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并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實現寓教于樂。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入鄉隨俗》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化案例分析中更深刻地理解與掌握世界各國文化的多樣性,鼓勵學生動手搜集一些體現各個國家文化現象的事物。如建筑文化:悉尼歌劇院、埃及金字塔、美國自由女神像、法國埃菲爾鐵塔、中國長城等;飲食文化:日本生魚片、美國肯德基、中國餃子等。這些生活化的事物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連,可較好地彌補教材知識的乏味性,還讓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現象有更直觀的了解,大大豐富了課堂的趣味性。
2.尊重主體體驗
教師要做有心人,多積累素材,以便適時利用恰當的例子來輔助教學。以《環境保護》為例,單純說教,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不能入腦入心,而處于一種“似懂非懂”“聽過就忘”的狀態。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在授課時可舉學生身邊的真實例子,如本地黃煙繚繞的工廠、污染嚴重的河流。播放一些環境破壞的圖片和視頻,來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明白污染就在身邊,若再不保護環境,后果不堪設想。教師可趁機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破壞環境的例子,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養成環保習慣。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學生自主探究,逐步建構知識,形成能力,從而踐行保護環境的行為。新課標將課程基本理念定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因此,真實的生活情境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可偏離的主線,教師要豐富素材,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獲得社會經驗,收獲社會情感。
3.強化德育意識
為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教學中提出的要求具體到生活中。以八年級上冊《家庭禮儀》尊老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不能只強調要尊敬和愛護老人,首先向學生提問“你們家里有老人嗎?”然后追問“怎么樣對待你的爺爺奶奶才算是尊敬他們?”繼續追問“你能說說為什么要尊敬他們嗎?”對于教師的提問,他們一般只會流于“尊敬爺爺奶奶、為他們端茶倒水”等層面。教師要教育學生“敬老并不是單純地幫助他們飲食起居,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關懷;敬老的做法也不局限于端茶倒水,還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在與聽力下降的爺爺奶奶說話要適當提高音量以保證他們能聽見等,這些都是敬老的表現。”最后,教師可以將尊老的概念延伸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層面上。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教師要能抓住學生情感牽引,讓課堂真情涌動,真正發揮思想品德學科的育人功能。
二、巧融合:生活化課堂的建構策略
1.時政素材契合
教師應借助媒介搜集相關的生活化時政資源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讓學生在了解“新鮮”的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地感知與掌握教材知識,進而使得他們可以更先進、更客觀地看待一些政治事件與現象,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2課《感悟人生》第二框“擔負人生責任”時,教師可將當年央視播出《最美孝心少年》或《感動中國人物》等欄目內容引入課堂活動中,也可以列舉當地或學生身邊的鮮活榜樣人物,在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中更加直觀地了解作為一個初中生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社會,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為家庭為社會服務。教師應掌握時政素材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善于提取有效時政信息、正確分析社會熱點事件,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2.鄉土資源融合
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淮安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總理故鄉、運河之都、淮揚菜之鄉、名勝眾多。2018年是偉大的開國總理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在教學七下第三課《青春的證明》第二框“青春有格”中關于“止于至善”的內容,要求學生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教材以童小勇引出話題,但畢竟不是學生身邊的人物,可以圍繞周總理一生追求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理想,再聯系近期全國、我市及學校開展的紀念總理誕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動,分析榜樣的作用,探究好的榜樣對個人、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從小要立大志、立長志,從榜樣身上汲取自我完善發展的力量。還可以挖掘更多的歷史名人:韓信、吳承恩、關天培、周信芳等。恩格斯說過:“只有熱愛家鄉,才能熱愛祖國。”初中生本能地對家鄉有依戀情結,教學中多運用鄉土資源,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家鄉,用自己的心靈體驗家鄉,激發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充分體現了學科的思想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丁和余.關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分析[J].華夏教師,2016(3):47.
[2]吳善堂.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生成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4):200-201.
[3]方俊.教學生活化的主體功能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