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彩娟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在進行演算和記憶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獨立探索、實踐和合作的能力,以此來加強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的能力更要著重培養,而分組教學是達到此培養目的的最好方法,此方法既讓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了整體發展,又培養出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間關系融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合作
小學生的數學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引導,此學習方法能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溝通能力的提高,并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輕松學習氛圍中充分調動自主學習的能動性。當學生有數學問題時讓學生先自行思考再進行組內探討,教師再適當引導,通過互動所得的學習結果學生才會印象更深,學得更透。因而小學數學的分組合作學習既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的需要,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一、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因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多數小學生在獨立思考、溝通等方面的能力表現不佳,在此情形下,數學教師應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分組合作學習過程需時比較長,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思考學習的能力,將其學習的創新精神盡力挖掘出來,這樣的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
二、分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1.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發言
小學數學教學在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學生會更自信并積極發言、積極思考數學問題,這樣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教學時,一定要積極鼓勵學生敢說、敢問、敢想,給予學生相互探討的空間,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積極地去思考和發言,用最靈活的思維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進而鍛煉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方面的創新能力,同時又提高了小學生的交流能力,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讓教師的分組創新合作教學方法發揮最大的有效性。
2.師生互動學習效率更高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課堂上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師生間鮮有互動,教師極具權威,教師講什么學生都得被動接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教師通常是權威的。如此極大地抑制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精神和學習熱情,這樣無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綜合發展。另外在傳統的教學中著重于教師對學生的管教,這就阻礙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運用分組創新合作的教學方法后,狀況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對某一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各組中將各自不同的觀點互為研究探討,再由各組代表統一匯總,教師再對其中不一致的觀點給予指正解答,至此不僅圓滿解決了問題,師生也都全程參與其中互動,學習氛圍尤顯輕松愉快,使得學生學習印象更深,對數學知識掌握更牢,也讓學習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合作學習的策略
1.進行合理分組
合理分組是分組創新合作學習的先決條件。如果分的組人數偏多會導致分工不均責任難以到位,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我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來看,每組分為5~7人比較理想,讓每組的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都有所搭配,這樣組與組之間整體學業水平相仿合作學習時更易交流。另外每組成員要分工明確,使責任到位還要輪流發言,并由小組負責人整理匯報,還有小組成員的角色要輪流互換,讓每個小組成員在不同的位置進行體驗和鍛煉,讓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創新思維的展現,這就是小學數學分組創新教學的終極目的。
2.訓練合作技能
因小學生自身的認知還不夠成熟,再加上傳統教育的影響,小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意識都較弱,所以小學數學老師要多訓練小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首先讓學生學習對數學資料的收集以及選擇恰當的學習工具,并能從大量的資料中選出于學習有用的信息。其次要讓學生學會聆聽,聆聽討論中同學不同的意見以及教師的正確指導分析,這樣在別人發言時能夠認真判斷加以學習,同時也體現出其尊重人的良好個人素養。再就是讓學生懂得怎樣交流,并給予其敢問敢說的空間,每個組的學生都有說出不同觀點的機會,小組成員就各自不同的觀點進行探討和補充,然后各組責任人再將探討過的已成共識的問題進行整合,以此來準備組對組之間的發言討論。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更有助于小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
總之,小學數學的分組創新合作的教學方法能夠高效地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互動學習的方式讓小學生很容易接受,更會愛上數學,再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讓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激活,不僅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秀華.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開展分組創新合作學習[J]. 大觀周刊,2012(11):224.
[2]徐安金.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開展分組創新合作學習[J].時代教育,2014(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