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摘 要】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國學教育是傳承國學經典的載體。對高等學校的大學生而言,僅僅教授專業理論和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尚需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人文素養教育提升到專業教育的高度。本文從大學生國學素養培育的必要性為切入點,分析了國學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和醒悟習慣上的啟發和幫助,試探討了國學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為培養具有專業技術、高尚品德及個人情懷的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國學教育;高等學校;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6-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6.083
【Abstract】Sinology is the essence of a national culture.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carrier of inheriting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t is far from enough to teach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upgrad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heigh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inspiration and help of Chinese education to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hinking and awakening habits. It also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igh standards. Talents and personal feelings hav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people.
【Key words】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Way for spreading
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未來的脊梁,經典國學是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基礎、民族文化、立國之本。大學是一個人性格初定型的重要階段,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國學經典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榮辱觀,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后,無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堅守做人的原則,成就自己的人生?!皣鴮W”一詞,古已有之,其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慢慢演變著?!皣鴮W”在中國古代,最初是在《周禮》中所記載的,它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館”“玄學館”相當。到了唐代貞元中時期,李勃隱居讀書于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又到宋代,“國學”又指藏書與講學之所——即國家設立的教育機構的名稱。而今,“國學”的意思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即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國學”是指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們民族所形成的學問[1]。朱自清曾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2]。季羨林先生也曾多次強調:“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就是國學”,也就是“大國學”的范疇。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充實自己的傳統文化內涵,應自覺培養學習“國學素養”的習慣。
1 國學教育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正可謂古為今用,這些古代的優秀文化遺產放到現在也仍然適用,中華文化的許多經典言論和思想流傳至今,在道德修養、待人處事、修身治學等方面都有深刻而獨到的論述和應用。走進國學重溫經典,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都具有積極作用。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個體,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自覺樹立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和興趣,通過學習國學中的禮儀典籍,可以了解歷史文化名人,學習前人古人的言行舉止和文明禮儀風范,深刻理解國學經典的文化內涵,尤其是要注重“修身”、“立德”、“勤學”這些當地代大學生容易忽視的美好品德,除了學習接納這其中的內涵,大學生在傳承中也應有所創新和實踐,將抽象的文字文化融入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讓理論指導實踐,將理論的典故融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這對于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違背學習國學經典的初衷。
1.2 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國學經典進行誦讀的學習和記憶,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高等學校大學生的讀書興趣,還同時能讓他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例如像《孟子》、《老子》、《莊子》、《論語》等,這些經典著作的內容非常豐富經典且覆蓋面非常廣泛,其中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傳統醫學、常識、藝術等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內容豐富,舉例典型,經得起揣摩的思考,極具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因此大學生堅持閱讀和學習國學經典,有利于培養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有理想有情操的好習慣,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成長、生活品味以及人生內涵都有著深遠影響。
1.3 有利于塑造大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榮辱觀
現如今,很多高等學校的教育重專業輕人文,求技術避道德,常有高等學府的學生做出有違常理不道德之事。尚文,一個擁有一身才華的人,如果沒有了德行沒有了修養沒有了孝心沒有了尊敬之心謙虛之心,那么這樣的一個人,即使他擁有一技之長即使他身為知識分子出自名門高校,當有朝一日走上社會,在工作和交友中定會處處碰壁。而大學生通過國學經典文化的教育,樹立文化根本,學習中國經典文化之魂,以此豐富所學知識的維度,使其在校學習的知識更加飽滿豐富,更好的學習做人的根本和原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綜合素養的提升,更有利于大學對辦學之初衷“育人德為先”的理念的貼合,有利于讓學生樹立一個遠大的崇高理想和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3]。只有人的道德修養提高了,社會的發展才會有希望。而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國家未來的頂梁柱,更肩負著傳承國學經典的重要使命,更加不能忘記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因此,有必要將國學經典納為大學生在校學習的重要課程部分。
1.4 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
國學的主體內容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與現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別是“書”、“五經”等經典??鬃拥?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屈原的愛國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胸懷;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載物”、“知義明恥”、“和為貴”的思想;還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有“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有與人為善、誠實篤信、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這些中華民族留下來的文化精華,不僅是國學精粹,更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仍是我們現在當今社會人們應該塑造的道德品格,是最起碼品德要求,是社會人的基本素質。這些都是現代文明所應提倡的。
1.5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子民,作為黃炎子孫,甚至可以說是作為中國力量的中流砥柱,愛國是對祖國最深厚的情感,也是最堅定的使命,人民擁有愛國情懷,才能激起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和力量,這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一種宿命,更是一種義務和責任。大學生作為一個思想活躍的知識群體,其精神風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以個社會進步的風向標。而當今的一些大學生,往往會忘記這些“本”,追韓流,崇洋媚外,追國外節日而忘記自己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這些不正的風氣,正是亟待糾正和引導的。因此,利用國學經典中關于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的內容,向大學生宣傳和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用這些精神食糧和流芳百世的社會責任情感典故,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
2 高等學校國學教育的傳播途徑
2.1 立足國學教育主旋律作用,重視課堂教學的力量
現在雖然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已經在校園中實施實驗和開展起來,盡管授課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先進化,但傳統的課堂教學仍然是最主流學生最易接受,也是最有效的國學教育傳播的渠道之一。很多國學經典的的原著都是文言文的形式,而文言文更加大了學生對其理解的難度,僅靠個人學習很難準確理解國學內容,這讓大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頗有難度,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通過授課的方式缺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經典的真諦。因此應重視課堂教學中國學知識與文化的傳播,高校教學中應多增加一些國學網絡通識課以及國學文化選修課,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目前,高等院校所設選修課大多為專業類輔助課程,目的是進一步輔助大學生學習與專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人文思修類的課程少之又少,常常出現“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因此,增設國學相關的選修課和實踐課勢在必行,使國學教育在高校中普及起來,成為必修的課程。同時,定期敬邀國學界精英人員或專家親訪,舉辦國學類講座和交流,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和途徑帶領大學生品讀國學經典,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使大學生品德素質得以更好的提升和發展。
2.2 加強國學教育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
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主題教育是現在高等學院非常注重的一項教學任務之一,但常規的一些主題教育多注重一些學生安全,親情教育,大學戀愛等等,很少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作為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對學生進行授課和普及。而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也是大學生的所有知識學科的根本所在,因此除了常規的專業知識的授課以外,可以適當增設國學教育的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的宣傳和教育,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持久性,可以舉辦一些豐富的活動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比如知識競賽,經典誦讀,文化演出、文學作品競賽等,讓學生跟隨活動的舉辦和開展逐漸融入到國學的學習中去,從而受到經典的教育和洗禮,讓國學更加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2.3 利用新媒體技術,開辟網絡教育陣地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通過網絡獲取新聞、知識、見解等已成為年輕人日常接收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大學生當然也不例外。新媒體是時下非常主流的一個傳播信息的一個重要媒介,新媒體已成為傳播知識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之一,它具有直觀性、開放性、互動性、參與性和多樣化等特點,深受現代年輕人的喜愛和關注,因此利用新媒體去宣傳和教育國學經典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簡單有效便捷的途徑。新媒體可以根據其自身的特點,以推送專欄、專題、音頻等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對國學經典進行傳播,以階段性的方式進行推送,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使他們更直觀更直接也更持久地傳播體驗這經典文化。
3 結語
孔夫子提倡“為已之學”,學習是為了自已,為了自己修身養性,為了自我完善,為了自我尊嚴,為了自已的人格,為了成為正人君子。因為這是立足社會的根本,成就事業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立足于社會。只有立足于社會,才能考慮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要認清,學習國學不是復古,是讓他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傳承與創新,能夠古為今用。通過誦讀經典,他們能夠更加愛國、誠信、敬業、友善。國學的有效傳播應建立起雙向互動的模式,并開啟國學傳播研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利用好網絡,通過大數據的統計,及時了解文化傳播走向,實時更新文化傳播內容,這就需要利用好傳播媒介對國學進行創新性解讀,這也是我們應該一直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根友.當代中國大學如何安排“國學”學科[J].中山大學學報,2017(5).
[2]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鐵錚.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