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有
摘要:如今,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更高的要求,學生也產生了更加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單純利用教材、黑板、粉筆展開傳統式的教學已經開始與當今的教育時代相脫離,需要加強與現代化技術的聯系,利用其功能和優勢,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多媒體設備的充分利用將開拓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交互性、動態性等特點和強大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所具備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新時代下,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將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展現出新時代教學的優勢,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對于學習的各項需求也能夠得到滿足。本文對于多媒體在小學語文各個教學環節的應用分別展開了論述,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多媒體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但識字教學需要學生記憶字音、字形和字義,且需要掌握的生字量會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而增多。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就是幫助學生總結出記憶的規律和方法,加深他們的記憶。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一方面能夠通過直觀的展示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識字教學的過程不再枯燥乏味,很好的解決了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低段的教學中,每節新課都避免不了學習生字,生字的教學大都是學生看,教師講,或是范寫,迫使學生強制性地記住生字。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往往在碰到生字多,筆畫復雜,且有容易搞錯的筆畫、結構時常會張冠李戴、分辨不清。強制性的機械識記,因缺少了感性的成份,所以容易遺忘,錯字、別字就會不斷出現。
對于易錯的同音字,多媒體教學也有優勢。教師上課出示生字時,可事先配上生字的讀音,鼠標輕按,學生就能聽到正確的讀音,可以跟讀。要注意的地方,如:后鼻音與前鼻音,翹舌音與平舌音的字,可將這些注音的部分變色,提醒學生注意,同時還在拼音下出現相應的字。如,教學“風”時,學生跟讀出示讀音,并說明“風”是后鼻音,可將eng變紅,此時設立熱區,學生可自由點擊如讀成fen,則變為分,讀成fong是錯的,屏幕上也可出現“×”提醒學生注意。或在教學中有讀音相同的字,如“蜘、知、只、支”,這些字都是同音但字不同,在教學讀“蜘”后,也可沒立熱區,讓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讀一讀,在課堂中就逐步消滅別字,同時新舊知識也得到了鞏固練習。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聽、看、讀有了親身體驗,生字就自然而然地記住了[1]。
二、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的價值觀,這需要教師將學生帶入到課文營造的情境當中,深入領悟。但如何能夠僅憑教材中的文字起到這一效果呢?同樣需要獲得多媒體的支持。多媒體通過聲音、畫面,能夠將學生們帶入到作者營造的意境當中,在感知中學習,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贊美春天的美麗。教學時,可配以幻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欣賞文中的優美語句。如對燕子的外形特點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師可以邊映出幻燈圖象,邊朗誦:“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黃色的嫩葉的柳絲。”將課文插圖繪制成“早春”的底片,覆蓋上“細雨”片子映出,當讀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時,可以翻去細雨復片,換上桃花盛開,百花爭艷,柳樹抽出枝條的覆蓋片。當讀到“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時,可以將畫有小燕子的幻燈片在畫面上來回作飛翔的演示,然后請學生默讀思考這一自然段,說說最欣賞這段中的哪幾句?為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錄音,練習表情朗讀。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學電影《桂林山水》,這樣可以給學生直觀的整本的感受,在電影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解說伴同下,學生們好似蕩舟漓江上,“人在畫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產生美的情感。
三、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一直以來都受到學生們的抵觸。要知道,古詩的內涵深刻,需要深度挖掘,且語言的理解難度也較大,常常需要在該教學環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多媒體技術能激發學生視聽感受,讓學生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的長河,改變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詩歌意境,體會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美妙,為古詩教學插上隱形的翅膀。如在古詩《絕句》的教學中,筆者就運用多媒體展示這樣的一幅美麗的春景圖:翠綠的楊柳青翠欲滴、迎風飄揚,兩只黃鸝在柳枝建嬉鬧,唱著動聽的歌;成行的白鷺在藍天自由飛翔,飛向天際。多媒體的運用讓詩中的意境躍然眼前,讓學生愉悅地進入詩歌的學習,領略詩歌的神韻。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優美的錄音,有效地指導學生在語氣、節奏和語調等方面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讓學生徜徉于古詩的美妙意境中[2]。
四、多媒體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教學是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教育環節,但同樣也是令師生都十分犯難的環節。學生在寫作時普遍存在著素材不足,語言表達能力不高,創作內容不新穎等問題,成為了教學中的棘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作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生活的人、事、景再次直觀地展示在課堂中,挖掘他們平時視而不見的生活內容,指導學生細致觀察,甚至可以通過定格、放大等技術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直到學生多方位觀察,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給提供學生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學生成功寫作奠定基礎。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我的校園》時,教師就可以事先拍攝錄像或圖片,在課上再現校園的各處美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在教師的指導下抓住重點,就不會覺得無話可寫了。
五、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旨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優勢,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只有把握好語文教學的特征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深入研究和恰當地設計、開發、運用多媒體課件,使之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祥菊,周艷.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中華少年.2016(1).
[2]趙紅霞.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4(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