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昊康
摘要:高中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單純的線性知識體系已經不能夠滿足高中數學應用的需要,故而需要進行必要的發散性思維,這類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可以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自身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以及在數學題目的應用中實現相應的自我培養與提升,以此提升學生的基本數學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
關鍵詞:學習;培養;自我數學發散性思維
隨著高中學習的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初中時代僅通過單純的線性思維下的數學思維應用已經不足以為高中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礎的教學學習依賴,故而在現在高中數學學習中,學生要有意的培養相應數學發散性思維,提升數學的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學習體系之下,學生主要的數學發散性思維還是依賴于自我,這樣一來就需要探討學生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我數學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一、與教師基本教學相結合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學生培養自我的數學發散性思維的過程中,要與教師的教學相結合,尤其是在面對新知識的時候,需要學生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溝通,特別是在教師完成新知識教學之后,作為學生需要與教師進行溝通,可以與教師進行單獨的溝通,對于自己掌握不深入的知識進行深入化的了解與認識,而在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之后,在自我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過程的初期,可以經過教師進行請教,讓教師幫助設計自身的思維培養過程與培養計劃。這些在初期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思維培養的速率與適應性。
學生與教師的教學配合在數學思維培養中也很關鍵,尤其是上課時間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實質上是在進行必要的數學思維的培養。在學生新知識學習中,深入進行相應的教學互動,學生們主動進入到相應的數學教學情境中,學生能有效的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基礎性數學新知識的學習中,如在高一的數學的學習中,首先要學習的就是集合,而學生對于集合的概念在課堂上可以實現有效的熟悉與應用,特別是一些基本的基礎知識,可以在課堂實現初步知識掌握,這些就成為學生進行思維體系建設的根基。學生與教師互相協調過程中,學生帶有自身特色的知識體系也在逐步完成,而知識體系的逐步完成在高三時代基本實現,高三的題目練習就是學生對自己知識發散思維自主應用的熟練性聯系,通過自身的熟練應用,對于其中存在的數學思維重復熟悉進而進行基礎性解析。
二、與自身學習狀態相結合
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固定,從短時期看,學生學習狀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長期看,學生所有的學習狀態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故而在進行發散性思維培育中需要與自身的學習狀態相結合。狀態處于積極時,可以有意的進行相應的培養。典型的就是課堂之上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生進行學習互動最積極的時候,有效的利用數學課堂時間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要集中關注自身意識的集中點,進行相應的學習與發展。在數學課堂中,學生需要的是課前有效的精心預習,對于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識分類,在課堂上進行自主的意識分配,通過集中意識的活動進行相應的知識能力的提升。在提升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的與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互現,明了之間的聯系,這樣的基本狀態并不是每時每刻都擁有的,需要學生自我尋找與發現自身狀態優勢點。數學作為一種需要有意培養的思維的學科,不同情況下的思維培養的優劣需要有所認識。
課堂上不同的時間學習狀態不同,在高中三年中學生也有不同的學習時間選擇。在高一時期,學生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數學知識,需要打牢基礎,基礎性的目的就是在思維中構建一個個的思維點。學生得到基本的思維點后,在高二時期通過文理分科實現思維點的基本應用和有限的聯系,聯系基本就是進行思維的拓展培養。到了高三階段,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進行構建,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可以在基礎聯系認識到位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深層次聯系構建,這部分聯系的基本在于進行數學題目練習,通過練習題目來完成數學意識培養熟練性的掌握。
三、與班級學習動態相結合
學生畢竟是班級中的一員,所以在進行培養自我數學發散性思維的過程中需要與班級的具體學習動態進行結合。班級學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班級的學子狀態也會發生動態的變化。而需要的就是學生根據班級的學習狀態進行自身學習狀態的調節。在班級學習狀態發展良好的時候,自己適當的投入這樣的學習狀態中,而當班級的學習狀態發生變異的時候,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認識到自身所在的基本位置與學習的基本要求,以及其中思維需要關注的要點。同時班級學習知識還是主要的知識學習渠道,通過與同班級內學生的相互交流可以有效的完善自身的數學發散思維,在交流過程中,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知識以及其中存在的知識性存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思維也是很好的延伸。在教師完成教學或者在標志性題目完成之后需要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這樣的討論過程就是學生進行相互交流的良好時機,在交流中各自交流自己對于題目著手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知識點應用尤其是知識點在題目中出現的變異,以及這樣知識點變異對于基本的思維的影響。完成類似的交流之后學生可以進行相應的總結,將班級的基礎性學習情態進行有效的利用,不同情態有不同的自身組織性,最終完成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四、小結
本文認為在現有的情況進行自我的數學發散思維的培養,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與教師與自身與班級實現學習過程的有效互動提升,自己思維的活躍程度與知識的根本扎實程度,實現知識與思維的有效的集合,形成自身獨有的知識體系,完成有效的發散性數學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亞文.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2]水莉莉,周霞.高中生數學發散思維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科教導刊(下旬),2015(05):140-141+169.
[3]楊春茹.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研究與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