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慧珍
摘要:文章概述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論述了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探討思考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路徑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1、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
當前,人們普遍認為按照技術規范和生產要求對某制品進行批量重復和模仿生產的過程就是制造,這種認識明顯具有片面性。與上述復制活動十分不同,工匠在進行制造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嚴苛的審美和技術標準,他們令每一件產品都能具備獨特的生命力,實際上是在對產品進行再次創造,要達成這種境界,就需要進行長期的技藝熟練和心態鍛煉。
2、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
創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工匠的創造能力是其技藝水平的直接體現。但工匠所具備的創造精神并不是所謂頓悟式的靈光一閃,而是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和不斷改進,最終創造出更為優秀的產品。工匠在工作的過程中,會對前人發明的技術方法以及成品進行逐步改良,進而實現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充分體現工匠的創造精神。
3、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工匠在進行技藝傳授的過程中,通常是師傅通過意會的方式教授學徒,學徒在學習過程中要向師傅學習各類工具的操作技巧以及竅門,這是“知”的過程;學徒在學習過后自己進行實踐操作,將學到的技巧加以利用,反復總結錘煉自身的技術并進行合理改進,這是“行”的過程。工匠在工作中將“知”和“行”充分結合起來,實現知行合一,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出工匠的技術水平。
4、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多數工匠從事工作的基本目的是養家糊口,通過自身的技藝謀取更多的財富,同時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如果他們想憑借自身的技藝成就一番事業,可以選擇創業。歷史上存在著諸多依靠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的工匠進行艱苦奮斗所創立的制造業企業。世界著名的光學儀器制造企業蔡司公司便是利用了其創始人卡爾·蔡司和合伙人恩斯特·阿貝的研究成果,該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后來暢銷全球,成為業界的領軍企業。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實現求富立德理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良環境。
二、培養“工匠精神”的意義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的熱愛,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工作中注意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堅決保持對品質的高標準嚴要求,對工作始終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對待職業的一種態度,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工匠精神”的培養屬于素質教育,是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 2016 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從此“工匠精神”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為學生注入“工匠精神”,培養新時代的工匠型人才,成為各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方向。具備“工匠精神”的從業者,能夠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量,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升其競爭力。根據對國內 600 多家企業的調查,大部分企業對青年就業人員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崗必需的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備吃苦耐勞以及嚴謹的工作責任心。他們幾乎一致認為,經驗、知識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培養,但是為人、工作責任心等基本素質必須從學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在校學習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還需為今后進入工作崗位做好準備。企業越來越看重高職畢業生的工作的態度,是否具有“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當將企業對學生的需求作為主要的目標,以培育“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幫助學生實現長遠的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思考
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育陣地,承載著培養現代化工匠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只有鑄就“工匠魂”,才能實現“中國夢”。高職院校應發揮校園、課堂、學生個人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將工匠精神切實融入到職業教育之中,塑造良好教育氛圍。
1、優化培育工匠精神的環境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一個微妙的領域。”高職院校應當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環境支撐,傳播、滲透和弘揚工匠精神。諸如“工匠精神”主題演講比賽,“工匠精神”宣傳展板,“工匠精神”知識競賽等。既豐富了高職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潛移默化地營造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圍,寓教于樂,使工匠精神到進一步的內化和弘揚。
2、筑牢培育工匠精神的載體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堅持立德樹人,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通過對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隱形地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育活動。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將培育職業素質與職業精神的相關內容和工匠精神所包涵的“敬業”這一基本內涵聯系起來,適時進行“大國匠心”的締造。此外,還可以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將大學生自主創業與工匠精神所包涵的“創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3、構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體
在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下,充分發揮高職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將自身對于工匠精神的認識,由知識轉化為素質,由素質升華為實踐,在“知行合一”中,自覺成長為新時期的新“匠人”。例如,在實習培訓中,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訓練學生的職業精神,讓學生體會“愛崗敬業”;在考試考查中,鍛煉學生對細節的把控能力,讓學生體會“精益求精”;在技能學習中,歷練學生的定力,讓學生體會“專注做事”;在小制作、小發明等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革新能力,讓學生體會“創新精神”。
總而言之,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高職院校學生唯有將工匠精神由認知內化為理念,進而外化于行,才能引領時代潮流,成長為新一代的“匠心”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耀強.論“工匠精神”[J].紅旗文稿,2017.10.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